
没有想到什么特别好的开头,那就简单粗暴地把之前盘算好的计划放上来好了。
五年:
回高中设立一个奖学金
三年:
电竞领域,走语言方向/自媒体;做选手,这辈子都可能做不了选手,但是又不想做选手呢?
一年:
签证办完;
雅思>=7.5;
一周出一部原创视频,写一篇公号文章;
解锁倒立,双力臂,后水平,俄挺,学会蝶泳;
一季度:
瘦到12%体脂;A考通关;论文完成
一个月:
论文选题搭框架;
一周:
稳定作息,绝不赖床绝不无谓熬夜;
杜绝不必要的娱乐;
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建立反馈;
吃东西的时候时刻自省不吃撑,时刻同食物保持连接;
每日留时间冥想&自省
早上起来用模板订计划
戒除碎片化
细节思考——How
首先要不遗余力地执行天天挂在嘴边的两个原则(梗xD):
1.可以,但没必要。
2.我就问你有什么影响。
先简单阐述一下这两个原则的适用场合:
老爸:“下雨还去健身房吗?要不今天就别去了吧”
我:“我就问你有什么影响。”
练完回来,老妈:“你还要再吃点东西吗,有...”
我:“我可以吃,但没必要。”
以上对话均真实发生。
起先单纯自己只是把这两句话当梗完,可玩着玩着,却真的发现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并改善自己的生活——
1.学习
阻碍现阶段任务,尤其是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最大问题就是碎片化。
先前这个问题已经被克服了下去,可最近却又是一副春风吹又生的趋势。
这个问题的第一道题现就是学习的时候走神。自己其实也完全清楚,走神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大脑觉得当下所做的事情不够有趣。
而目前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无法给自己带来乐趣,很大程度是因为难度较大。自己已经有意识地在调整播放速度,将重心转移到“效果 effectiveness”而非自欺欺人的所谓“效率 efficiency”上,可依然收效不够明显。
目前收集到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论有如下几条:
1.50+10强制玩手机法,用厌恶心理戒除对手机的依赖。
但其实自己的状况并不完全适合这种方法,更多的还是在拿手机之前问自己“是不是非用不可”,然后在既定的学习单元时间内保持专注,休息时间用来运动。
2.所学科目按照难易程度交替进行。
这条是完全适用的。因为高级财管自己已经是第二遍学了,大致的知识点都有印象,关键是要动手去算去做;而高级审计与鉴证就比较难,目前想到的办法是尽可能的按照完整的知识点单元进行预习&学习,不然完全是按照应试的要求来学,太令人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了。
3.复习复习复习!
P阶段的课程知识又难又多(相比较自己所剩的时间而言),所以就要更为勤快地去复习去重构。抓紧把anki这个传说中的神器用起来。
4.记不住,学不懂的时候就用费曼技巧。
自己对学习最有热情的时候,应该就是给别人传授知识的时候,所以想着到底如果给别人讲自己要怎么去掌握,怎么去记忆,怎么去理解,至少在积极性上能够有很大的提升。
5.时刻进行目标的反馈和更新。
没有反馈,就不会有成就感,也不会有内疚感。学了也不知道自己学到哪儿了差多少,是要接着肝还是停下来复习,都需要在既定的节点进行及时的反馈。
当然现阶段缺乏反馈完全是因为自己状态太差进度太慢。
都没出货,几乎没有前进,还能指望有啥反馈呢。
反馈的另一大作用就是配合“我就问你有什么影响”执行——既然要学,那面对各种没有止境的欲望的时候就要无情地对自己说:
“我就问你有什么影响。”
想这个也好,那个也罢,既然要学,既然没学完,那想要得再多也不应该对自己的行动产生任何影响。
Relentlessness is a precious quality.
尤其是自己想要并行的项目诱惑很大,客观来说较之学习是一项干扰。
所以头一周甚至头一个月的目标,就是先稳定持续地把学习任务做好。
其他的暂时都不重要,甚至也不能给予重要性,因为归根结底,自己的行动力尚不足以支持多项进程的欲望。
所以脚踏实地一点,主要矛盾解决了,再去落实次要矛盾。
或者用对解决次要矛盾的渴望倒逼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未尝不可——既然想要去健身房想要去做字幕,那就麻溜的认真地把学习任务完成。
“不再后悔”的主题里,我想是不允许混子存在的。
2.时间
新的一年对时间的观念也要转变,惜时是依然要反复强调的,但需要警醒的是每一分钟都是公平的,不要在某些事情上过于严苛,而后却又反差极大的在某些问题上过于懈怠。
最典型的就是一边用“没时间”逃避社交场合/外向探索的机会,转头却又不做正事白白浪费时间。
相应的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在做每一项决策之前反复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但没必要?”
如果真的没必要,尤其是娱乐项的,不紧急的事情,就果断的抛弃或者调低优先级。
我一直感慨去年最大的幸运应该就是找到了自己未来真正想要的发展方向,可如果找到了却又畏惧前路艰辛而赖在原地不走,那也太对不起自己那句“只有我亲身试过,确认了不行,那才算是真的不行,但至少,我也不会遗憾了。”
与其感慨路难行,不如马上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