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家才像家,家才完整。
爸爸没有回来的时候,我是根本不想去妈妈那里的,气氛太压抑,在妈妈那里,要么是不说话,要么是被骂。
下班的路上,爸爸打电话“我回来了,晚上你到妈妈这里吃饭吧。”
爸爸难得回来一次,当然是要过去一起聚聚了。回到家,已经快饭点儿了,像往常一样,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忙活着。爸爸在餐桌旁,摆弄着手机,等着吃饭。我回到家,放下包,也坐到餐桌旁,看着已经上桌的菜,等着菜齐了准备吃饭。菜都上桌,一家三口开始吃起来,爸爸在的时候,我很少挨骂,妈妈的注意力都在爸爸身上。他俩边吃边说,我认真吃饭,几乎不说话,偶尔爸爸问我工作生活,我就答一答,然后爸爸和妈妈继续聊天。
他俩聊得很尽兴,我吃完饭以后,他们仍继续聊着。他们的聊天的模式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几乎没啥改变。一般是爸爸给妈妈说下他的工作生活上的事,然后妈妈开始点评,大概有三分之一会高兴和赞同,三分之一会被妈否定,然后她开始自己出主意,认为她那样做更好,剩下三分之一,妈会叫爸不要和她讨论,希望老爸闭嘴。
妈叫爸闭嘴的时候,爸是不开心的,声音会急和大一些,爸爸说“这个话题为什么不可以聊呢?”
妈妈说,“我不知道你这个事,我也不想了解。”
爸爸坚持,“你不知道我才跟你说噻”。
我不掺和,不搭话,只吃饭。
妈妈给爸爸出主意的时候,妈妈的声音是快的大的,她首先会把爸爸的做法用鄙视的态度否定一遍,然后激昂地说起如果是她,她要怎么做。爸爸也不觉得生气。我是不喜欢妈妈动不动聊天就给人出主意的,因为妈妈常年在家,她哪里知道外边的世界,她的建议不过是她的主观想法,大多都是馊主意。爸爸并不会采纳妈妈给的建议,但是他并不反对妈妈出主意,或者这是他们的一种沟通模式。
曾经,从小到大,每次妈妈对爸爸对事指指点点的时候甚至吵起来时,我都不开心,常常帮着爸爸去说话,结果妈妈也不开心,要来骂人。而我说的他们两个也不会听,该吵仍继续吵。我的情绪会根据他俩说话语速和分贝的大小而变化。有时焦躁、有时愤怒、有时厌恶。
时隔多年,我终于做到像今天和他们吃饭一样,不掺和,也不生气。我就像一个旁观者,看就看见,听着就听见,不爱听就当没听见。他俩聊天没有聊到我,本就是他俩的事。我掺言,打扰他俩说话,又多出一个我的意见,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而且也未必大家就开心了。只要爸爸和妈妈还是那个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