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喜欢北方的四季,犹如一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句点清晰,段落分明。正如这个周六,趁着秋天渐远,冬的气息尚弱,我们穿上户外装,来一场访古探幽。
我们的目的地,位于河南洛阳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今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我心情激动,一直盼望着能完整地领略夏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是在在国际考古学界,夏王朝的存在与否尚未有二里头发掘出的文字文物证实。很多中国人对夏朝的了解并不多,对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也表示有怀疑,夏朝也成为了考古界的一大谜团。
对于生长于斯的河洛儿女,二里头文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2015年年底,我曾经带着几名学生,参加了一项“洛阳人游洛阳”的历史学习活动,那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实践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了解神秘的夏商文化。我们先后参观了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和商城博物馆,通过老师的讲解、观看文物、遗址和有趣的互动活动,同学们解开了中国最早的两大王朝的神秘面纱。那时候,洛阳市刚规划建设夏王朝遗址博物馆,面对眼前绿油油的麦田,同学们脚踩四千多年前的土地,畅想历史的长河,对家乡洛阳历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激发了大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家乡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早年的历史课本上只是笼统的写着我国的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而今的七年级历史课本,夏朝建立时间已经精确到约公元前20170年,这无疑是得益于我们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部编人教版历史教材用了整整一页、图文并茂,介绍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ー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官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搜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转眼四年过去了,二里头的考古成果有了怎样的进展,博物馆建的怎么样了?一直惦念着的我,在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和老公开摩托车来到了二里头村,想一睹二里头文化的新风采,导航却将我们指引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工地。我们顺着工人师傅所指方向,远远看到了博物馆的所在,由于路被堵死,我们只好打道回府。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十一期间,二里头博物馆即将开馆的新闻已经传遍,河洛儿女奔走相告。错过高峰期的我们,终于来了,开始我的第三次探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下辖的偃师市翟镇镇,占地面积约246亩,总建筑面积为约3.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3亿元。灰蒙蒙的天穹下,枯黄的秋草,潮水一样的车流人潮,奔向那初具规模的大型博物馆,怀着好奇和敬畏,与我们的祖先进行一次长长的密谈。
偕老带幼的一家人,年轻的情侣和学生,相约探访的文化工作者,在操着偃师口音的引导员的亲切指引下流连忘返,2000多件珍贵文物清晰展现了夏文化的脉络。其中大批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首次展出,通过文物、浮雕、沙盘、VR体验等丰富的展陈形式,系统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和夏文化的探索历程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让我们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领略“华夏第一王都”曾经的辉煌。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雄伟 庞大的博物馆外,配套建设中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1000亩,以二里头遗址保护为核心,对1、2号宫殿遗址和“井”字型道路实施了原址保护展示;对古洛河河道实施了历史景观复原,最大限度保护了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这次参观,给我巨大的震撼,我对那些为二里头夏文化复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充满了敬意。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在《古史辨》中,大胆质疑上古史体系,发愿完成新夏代史。他破坏伪古史的系统,但重建上古史的重任,落到了考古学身上。从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开始,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工作者,一个又一个新发现,一项又一项科研攻关,跨学科领域的多角度的探究,终于有了现在的成果。
二里头的考古成果,充分证明了夏王朝完全具备了早期国家的规模,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典章礼仪、丰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化,无不显示它的成熟。当然,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到现在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的路还很长。
三访二里头,探寻夏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