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灞渭人家,id:惠建武。
难忘儿时元宵节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在关中灞桥一带,乡亲们更喜欢称这一天为“罢罢年”。与大年初一的庆祝方式一样,早上同样要点燃鞭炮,享用美味的饺子;而到了晚上,又与除夕相似,烟花绽放,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共吃寓意团圆甜蜜的元宵。
此时屋外雪花飘飞,儿时正月十五的热闹画面不禁浮现在眼前。早晨,在享用完美味的饺子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古镇新筑。那里有“扭秧歌”“走柳木腿”的表演,吸引着众多乡亲们。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沿着田间小道悠然前行,有的则心急如焚地抄近路,从小麦田中斜穿而过。无论怎样,最后都汇聚到了通往古镇的主干道上,共同感受这佳节的喜庆气氛。人潮如流,犹如无数溪流汇聚成灞河,共同奔向渭河黄河。今日一过,新年就算真正过完了。然而人们的心情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仿佛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紧握着那一丝新年的尾巴而不放手。这份纯真的热情,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让人们在年的尾声中,依然感受到无尽的快乐与希望。“柳木腿”到来前,锣鼓声便已先声夺人,几度激昂的敲击之后,人群便向道路两侧涌动。那时自己十一二岁,身体瘦小,只得在人潮的推挤中尽力自保。自己被人群推挤得左右摇摆,几乎无法站稳,眼中的风景也被无尽的背影所遮挡。然而,即便如此,每年依然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沉醉于这热闹非凡的场面。偶尔也会有幸被挤到最里边,让自己有机会一睹那精彩的表演。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那位扮演孙悟空的演员。他身穿五彩斑斓的戏服,腿上绑着一根高高的木棍,一只手中提着一个水壶,不时地向拥挤的人群洒水。另一只手挥舞着金箍棒,作为开路先锋,为了师徒四人能顺利前行,不辞辛劳地奔跑着。当孙悟空冲向人群边缘时,人群“哗”的一声,整齐地向后涌去。然而,就在这刹那间,孙大圣竟然不慎跌入人群中。幸亏周围的人眼疾手快,迅速将他扶住,这才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心心念念着能观赏到“鹞子翻身”与“大劈叉”这等高难度动作,但我终究未能如愿以偿。他们一行十余人,时而排成一字长蛇阵悠然前行,时而又并肩作战,组成双人阵形。此外,还有那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一身素雅的白娘子,以及超凡脱俗的姜太公等众多艺术扮相。他们以诙谐风趣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不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还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无尽欢乐。舞龙舞狮的队伍身着盛装,船夫和伞匠们各展其技艺。只听周围的人讨论着这出戏的名目,那是哪个故事的内容,自己却一头雾水,只是沉醉于这欢乐的氛围中。一队接一队,各具特色,不时激起欢声笑语。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走柳木腿的表演者来自不同的村庄。与其他节目一样,他们早在年前的冬闲时期就开始了密集的训练。他们每天练习,只为了在正月十五这天,能够从街道北头走到南头,完成大约一里路的精彩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展现出高超的技艺,还要争夺一个荣誉头衔,成为周边人们交口称赞的佼佼者。哪个村的腿技、哪个村的秧歌、哪个村的锣鼓更出色,更能拔得头筹,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第一。这种竞争和努力,或许正是他们辛勤劳作后的一种享受,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月十五一整天的每个片段,都是一幅繁忙而热闹的画面。看完腿后回家是丰盛的午饭,饭后大约五点多。急不可耐的娃娃们已经点亮了灯笼,并将其挑到了街上。虽然天色还未完全暗下来,灯笼的光芒并不显得特别显眼,但是娃娃们的脸上早已露出了红扑扑的笑容。因为这是最后一晚挑灯,最后还要自行将灯笼烧掉,所以娃娃们都十分珍惜新年的最后一次挑灯机会。下次挑灯,还要再等待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可是相当漫长的。天色渐晚,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村子里的街道上,给夜晚增添了一份浪漫与喜庆。那时候,孩子们特别喜欢玩灯笼。虽然大人们限制每晚只能燃一根蜡烛,但是舅舅在送灯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规定来送的。他们不甘心,有的会去小卖部买两根白蜡,截成段用;有的会用棉花秆缠旧棉絮作灯芯,白萝卜掏孔做模具,自制灯笼蜡烛。也有在地面掏圆洞制作蜡烛的,以图晚上多玩一会儿。特别是这最后一晚挑灯,他们不玩得尽兴不回家。孩子忙着玩耍,大人们也不得闲。他们首先要前往坟地,为祖先烧纸送灯。“三十接早,十五送晚”,这是关中道的一个习俗,寓意着让祖先在家中也能过一个完整的年。烧完纸后,还要散灯,用点燃的蜡烛围绕坟墓一圈。在十五的夜晚,不仅要让活人亮起来,冥界的祖先也需要灯光的照耀。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做,只知道这是按照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执行,是一种纪念活动,表达对祖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从坟地回到家中,还要在家中散灯。街门口点两支蜡,上房门口点两支蜡,灶房门口点两支蜡,还有鸡舍、猪圈,压管井旁都要点蜡。按照母亲的话说,各处都有各处的神仙,甚至院里的树下也点。虽然这是一种风俗,严重点说是一种迷信行为,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让孩子点亮全屋的每一盏灯,让整个院子都充满光明。虽然这只是一种当地的习俗,但它承载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南包汤圆,北摇元宵”。不管是在中国南方的家庭,还是北方的家庭,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家人都会团聚一堂,共享美味的元宵。关于元宵的记忆,我犹记自己十几岁那一年。当时,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提着灯笼玩至深夜。他们依依不舍地看着灯笼烧毁至烬,只留下空空如也的两手,心中泛起一丝淡淡的遗憾与失落。然而,当他们踏进家门,那淡淡的元宵香气迎面扑来,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失落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仿佛将元宵的团圆与幸福紧紧地拥抱在了心中。在那个年代,母亲总会在蜂窝煤炉子上为我们煮元宵。那时候,每个人只能分到两三个,每碗还会放上一勺糖。那份滋味,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头,回味悠长。直到最近,我和妻子在逛超市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冰柜里的汤圆。我们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包,想要重温儿时那份久违的馋意,满足内心深处的渴望。那时,我仅仅是被元宵的美味所吸引,对于元宵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我并不了解。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听到了关于元宵的各种传说。但无论如何,传说终归只是传说,而元宵所承载的全家团聚、幸福美满的心愿,才是它真正的意义所在。在正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美味的食物,共同期盼未来的美好。尽管如今元宵已不再是我们节日庆典的重头戏,它的形式也在逐渐转变,但是元宵对于我们的意义并未改变。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早餐的一部分,就像小米粥、豆腐脑、油条一样普通。人到了五十多岁的年龄,越是热闹的地方越不想去,只是喜欢回忆儿时正月十五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