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中秋的假期走完,我们会发现2020年几乎就剩下最后这不到一百天了,人人都在感叹这一年过得如此之快,快到真是一眨眼的功夫,很多年初立下的宏伟蓝图与规划,仿佛连个开头都没有,就已经面临收尾。
无疑,今年真的特别难,各行各业都被突如其来的疫情弄得措手不及,这其中不乏本身就已经是身心俱疲的都市上班族,当然更有我们这种家有中考生的父母们。
除了担心工作,还得惦记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总之,一切就像电视剧歌中唱得那样,“生活就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前段时间,孩子的月考又一次刷新我的认知,原本一直保持优势的文科竟然也跌至谷底,即使孩子那么辛苦地去努力弥补理科的不足,可结果还是得不偿失。
看着孩子难过的表情,很想静心陪伴孩子,可这边工作上却脱不开身,每天都要像打了鸡血一般去战斗,回到家里就像泄了气的公鸡,这种疲态,又如何去和孩子交流反馈。
于是,焦虑、烦躁的情绪油然而生,整个人陷入极度灰心丧气的状态。好在朋友圈里发现了一本书,一位年轻的自媒体作者周岭所写的《认知觉醒》。
整本书区别于我们常见的鸡汤类或者励志类的书籍,同时也没有太多的深奥而晦涩难懂的大道理,他只是用自己成长的亲身经历,从很多经典的书籍中总结了自己的思考,为广大身陷迷茫中的人们提出一个“觉醒”的概念。
也就是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看清自己,了解认知世界里的基础设施,从事物规律中看清世界,从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如何管控情绪力,看完之后,让人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化解了庸人自扰的烦恼,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认知的驱动力。
01 不要做一个醒着却睡着了的人
在现代社会,特别容易产生“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现象,就是咱们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呆在舒适区里逃避困难。凡事看到希望立即想看到结果,缺乏耐心,容易放弃。
最常见的就是“明知道学习时间宝贵,却还是忍不住刷了半小时手机,明知道跑步有益,却遇到雨天就放弃,明知道早起几分钟就可以避免迟到,可头天夜晚却还是打游戏到半夜.....”
其实,天下没有哪个孩子是不要求进步的,也没有哪个成年人不想追求成功,可往往就是事与愿违,每天努力地想象变好,可偏偏老天就是让你一再受挫。
作者把这种心态,称为“醒着却睡着了”。长期处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之下,人不焦虑不抑郁才奇怪。
焦虑的根源在于,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所以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那么如何解除人们这种“模糊而又混沌”的状态呢?
第一,认识自己的大脑。书中提到了“三重大脑”的概念。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自己,其实就是大脑,重新认识自己,就要才能认识大脑开始。
人类有着三重大脑,分别是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很明显,让一个小孩在两个成年人面前,是很难发挥作用的,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较弱,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会与现实脱节。
这就是人为啥会出现“模糊”的原因,人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此克服天性。
第二,学习知识而不是硬扛。有人说,成长就是一次一次的痛苦堆砌而来的,那么成长必然就是一个克服天性的过程,过程怎么可能不痛呢?
那我们就要硬撑这种痛苦吗?书中告诉我们,当然不能,这样只会憋出一身内伤。想从既有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办法并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让自己的认知变得更清晰。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第三,让自己的努力更清晰。
现实中,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
然而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这是我从一次孩子的网课上收获到的经验。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
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逃避,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至于无法应付。
孩子的理科总是不好,她也努力想去改善,于是大量的做题,做练习,可是做了那么多,我却发现她每次考试错的依然还是那些知识盲点,这无疑说明她几乎就没有直面那些真正失分的问题。
所以,优秀与普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清晰力就是行动力,一切都只知道大概,对于提升行动力,是很致命的。清晰力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
作者认为,构建清晰力并不复杂,只要做到三个字就可以实现,找个本子把它“写下来”。书中详细列出了步骤,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写下来”会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当脑中所有的想法和念头都倒出来后,脑子就会变得清晰,进入到一种“没得选”的状态。
有人说,做计划做得这么僵硬,会不会让自己变得很死板?事实上不会,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动力满满,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02 不可小视的“专注力”,它的高低预示着未来成功的大小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人答案都是一模一样,就是专注。
专注力在很多孩子的启蒙教育里都有提到过,但是真正落实与践行的人却并不多,我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专注力的能力不强,遗留的问题真是不少。
首先,孩子很容易分心,上课时如果有同学嬉闹,或是窗边的小鸟,都可以吸引她的目光。有时候听到隔壁的装修声或是小孩的钢琴声,她就显得烦燥不安,因此,她必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她心神不宁。
但是,专注能力强者则相反,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联系,有人还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
曾经在蛋糕店就看到过一个与女儿一般年龄的孩子,当时店里客人很多,还有不少孩子在嬉戏玩耍,她的妈妈也和一群家长在讨论着什么话题,但这个孩子却在桌上聚精会神地写起了作业,丝毫不受任何影响。
因为专注力的不同,让孩子行为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实在让人感到吃惊。
不要说孩子,成年人沉浸能力的不同,最终也让我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从大范围看,能力强的人长期处于支配层,能力弱的人处于被支配层。
如果我们希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刻意磨炼这种品质,或许这正是改变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这世上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都缺乏了深度沉浸的能力,不能仅靠热情,更是一项技术。
书中引用了《刻意练习》中的一句话,“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那么正确的方法,都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弹琴,就要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目标太大,就把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更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展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让她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一般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乏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
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人物也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所以,我们不妨每天都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03 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情绪力,让你焕发新生
这些天,朋友圈里都在转发一份遗书,而遗书的主角就是大连理工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25岁研究生,他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多少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就像一朵花,还未绽放,就在暴雨中被吞噬殆尽。谁也不知道年轻的他到底真正经历了什么事,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负面情绪的重压之下,他几乎看不到一丝生存的希望。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可能降低心智,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事实上,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
书中提到,坏情绪,往往源于视角单一。我们可以试着从相机的角度来尝试构建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首先,让自己变得就像一台相机。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镜头,由于像素或对焦点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拍下的景象也可能会不同。
人也如此,要保持觉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差,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无论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漩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不要总是苛求完美,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接下来,尝试动机转移。也就是潜意识让我觉得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一件事。
假如你在跑步测试,就当作在玩追逐游戏;孩子,你此刻不是在写作业,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朋友,你不是在为老板做事,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一旦有了这些新的选择,我们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就把这件事给做了。
最后,就是树立自我意识,为自己而做,为玩而做。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为自己而做,为玩而做。
一个母亲要求女儿练字,天天要写字帖,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都会觉得枯燥无比,但是如果你说这写字帖就当作画画,不带功利心,而是当作玩,孩子的兴趣瞬间就会带动起来。
很多健身上瘾的人便是如此,一天不锻炼就浑身不适,因为健身带给了自己身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事情做得开心,也是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那么为何不去持续做呢?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时,那么什么困难是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呢?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心情放轻松了一些,我们的意识与目标是否会有所清晰了呢?从《认知觉醒》这本书里,希望大家可以进一步去探求认知的真理,解开“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
即使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愿望没有那么快到来,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纪,成功终有一天会来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