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刚参加了新生学生会,想起自己刚拿到学生证入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胆怯又兴奋。
那时候觉得大学四年的时间很长,在外可以和好朋友们一起约饭,一起赶due,在家可以和爸妈撒娇,总感觉还能在这座喜欢的城市呆很久很久。
如今一晃眼,大学时光竟默默的走完一半。
#发现好朋友们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越来越少的聊天,越来越少的见面。
记得有一次微信更新之后会显示,好友人数和三个月内从未聊天的人数,后者几乎占了前者的百分之九十五。而常常和我聊天的呀,也不过就那么几个人而已。
相比起高中的自己,现在的我变得“冷漠”了许多。
自己从来不是特别social的人,关系半熟半不熟的人,我总不愿意去处理这样的关系。若是在学校遇见,多数情况还会悄悄躲开。即使是在学生会做活动策划,也会把自己安排在幕后。
原先觉得自己是anti-social来着,后来朋友说我只是变得事情多起来:) 其实我也没变,只是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愿意去主动熟络任何人,也不愿意和不熟的人吃饭。
现在每次在需要集中准备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屏蔽了朋友圈,刚开始的时候,总会顺手点开,结果是扫一扫的界面。以前以为拉近朋友和朋友之前的关系,就是要一起去看展,一起拍照一起吃饭,再不济也是靠着朋友圈点赞评论了解彼此生活。
渐渐地开始享受没有朋友圈的日子,才发现真正的朋友从来不需要去刻意维系。上学期和很多好朋友没有课在一起,有些甚至不在一个城市,不在一个国家。但即使不常见面,每次见面都还是会有很多话想要告诉彼此。
像是我的“塑料姐妹花,”去年见面的次数一个手可以数出来,但我还是会记得打包带上她喜欢吃的叉烧包,在下课十分钟的间隙给她送了过去,又或者是在群里,我们三个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日常。
然而这样的“日常”,和我们发到朋友圈的内容,从来都不相像。
《亲爱的三毛》里有一句形容朋友:“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很珍惜这几个不常见面的好朋友,这样的感觉,对我而言,即是最舒心的。
#发现虽然在爸妈眼里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可有些路还是要一个人走。
小时候体检打个针,爸妈都陪在身边,每次都很害怕甚至偶尔也会哭出来,一直以为自己是很怕疼的。
直到去年自己一个人去做体检,一整天没有吃饭,第一次一下抽了五管血,几乎晕过去,被护士抬到了床上。
等清醒过来的时候,也只是默默坐起来缓了一会儿,喝了杯水,觉得身体好些了自己登记离开,一个人去吃了点饭,赶去了学校。
就好像是很平常的一天,只和朋友吐槽说五管血多可怕,却没有寻求安慰也没有和爸妈说。
在上海的时候头被柜子撞了一下,一不小心眼泪也会掉下来,水瓶盖永远都打不开,不过是因为有爸妈在身边,被人疼的时候总是作一些。甚至是叛逆期不好好读书,其实也就是觉得自己读不读书爸妈最在意,和我自己倒没多大关系。
离开家很久了,现在倒是可以自己做决定,过随心所欲的日子。
只是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却也慢慢意识到,很多事情确实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开始学会报喜不报忧,也知道很多路啊,还是要一个人走。
#虽然懵懂,但不会觉得迷茫
以前觉得只有安逸,才是不迷茫。但大学就好像是一个摸鱼的状态,二十岁的人生又怎么可能定型。
大一的时候我不确定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还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还在做着有关pr和平面的实习。再到后来想要多学一些专业知识充实自己,所以果断的选择了辞职。
很幸运的是好朋友和自己,对我们想走的路,都越来越清晰。
以前只爱自拍约饭的christina,也开始早九晚五的实习生活。以前只会口嗨的我和yuqi,为了上课,一个飞去了上海,一个飞去了伦敦。
2018年暑假实在是有太多惊喜,很多决定都是在能控制的计划范围内,临时决定的。
像是加州行,又或者是伦敦的暑课。
一直很想去csm上课,但因为个人原因不想交换,暑课其实是final结束的时候才知道的,被学姐“半劝半忽悠”的就来了。
这次在中央圣马丁的课是 Experimental Fashion Knitwear,为时三周的课程,从零开始学knitwear,是真的很刺激。
十点到四点的课,听起来很chill,十五天要做出一套成衣,几乎日日夜夜都在knitting machine面前。CSM有一点很好又很不好,为了节约电又或者是逼迫学生休息,周末不开门,工作日九点开门,十点半准时断电。
回想这十五天,吃了不计其数的盒饭,每天两点一线,伴着伦敦的日出日落,直至夜半才到家,如此循环。最终的成品也还算满意。
总看到别人说,大学生如何如何才能不迷茫。我们才只是二十岁的年纪,人生也没有定型,谁又能做到不迷茫。
在大学时光的后二分之一,
学着更加自律,
接受别人给到中肯的建议,
永远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人,
不再害怕孤独,也会珍惜每一个好朋友和将会遇到的每一次挑战。
虽然依旧看不清未来,但至少脚下的每一步走的安稳,也就足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