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家和就万事兴

作者: 素秋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10:46 被阅读222次
天目山知了酒店

旧时妈妈教过我很多道理,大部分都忘记了,还有许多都没有遵从。

不过有几句话一直都记在脑海里。

她说,丰衣足食,自己动手。

每次我遇到一些想指望别人又指望不上的时候,就会对自己说这句话,还是靠自己吧,毕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一来,埋怨之情就褪去了,动力升起来。

还有一句话她重复了许多遍,每每与父亲有所争吵的时候她就翻来覆去地念“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听得多了,听出了委屈和无奈,听到了家庭生活的复杂,也听到了隐忍和坚持。

后来她还会常说这句话,但换了一个口吻,用一种满足的心情感叹“家和万事兴啊!果然是家和万事兴。”

以前我对家庭没有太大的概念,对我而言,就是父母与弟弟,是单个的人。但在妈妈眼里,家是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她在最中心把我们都串联起来。我总是天性使然地想挣脱一切束缚,她很早就意识到这点,父亲则更早地发现我源自于他的性格基因,早早放手,任我行。

于是我们处于一个力量的平衡状态里,就像四个国家,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或者说,我一直都是中立地区,我是最幸福的,尽管我不是最被爱的,也不是贡献最多爱的,但我们很有默契地,尽量少地攻击对方,尽量多地照顾好自己。至少,我在家庭里,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不麻烦别人也不被别人麻烦。

相较而言,弟弟是参与感更强的人,从小他帮着妈妈,处理了许多杂事,他操着一颗大人的心。但他从无怨言。既不会抱怨自己被忽略或者姐姐得到更多,也不会一气之下扔了手头的事情离开,即使听着数落也能面不改色地做好事情。

很早开始他的房间就是井井有条的。可我讨厌他的过于早熟,怂恿他“诶,我们离家出走吧?” 他只会白我一眼,但没有向父母告发我。到了我真的离家出走的时候,最后是他找到了我。回家后父母也没有批评的话,没有鞭子与巴掌,但也没有眼泪和拥抱,他们觉得我一定饿坏了,离家出走但带的钱连买面包都不够,还躲起来到晚上,给我端来碗饭,我吃了,大家和好了。

再后来,又过了许多年,我和弟弟坐在房间里看书,我说“诶,我想离家出走耶。”他依然给我一个白眼“那就不要回来了。”我悻悻地低头“说说也不行吗?” 他回答道“别说废话。”我心里郁闷,他们从来不问我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或许觉得是当天的一件小事,觉得我是任性。我不以为这是任性,而是天性,怎么可能有小孩不想过离家出走呢,大人们怎么能认为出走的小孩一定会回来呢?巴金的《家春秋》在我读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试图离家出走的故事。

我讨厌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讨厌家庭,讨厌这种制度。为什么父母就要是权威,为什么姐姐就要是姐姐,弟弟不可以当哥哥吗,为什么女人就要是母亲,母亲就要任劳任怨,为什么男人就要以事业为重,为什么父亲就要少表达自己的爱用沉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一切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是我所反抗的,但我的反抗如此微弱,只以逃离的方式呈现。

我欣赏自己的选择,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酷的事,多么无声的呐喊,悲壮而光明。但彼时我还不知道一切事情都会付出代价,若有一天没有了家,就连出走的必要都丧失了。若出走的途中迷了路,即使想回去也回不去了。家庭或许是一座围城,总让人想逃出去,但逃出来以后,兵荒马乱,豺狼虎豹,都得自己去面对了。弱小的心灵可能可以做到强大,但身躯始终渺小,以卵击石,说实话,是愚蠢的行为。

但总要有一次爆发的,尝试过了,了解了,也就知道噢是这样似乎改变不了什么。我并不是说要放弃改变,而是应该改变改变的方式。一次离家不成再试第二次,是重复性劳动,而应该换个角度,不用离开,而是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

哲学家们对现实不满,会提出许多主张,柏拉图对把苏格拉底投死的雅典民主制很失望,他构想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国家,阐述了什么是公平和正义。莫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始积累感到恶心,建构了一个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乌托邦。

我所试图表达的,不在于对现状的愤懑,而是如何去改善它。坦诚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人人都要接受同样的教育,贬低诗歌与艺术,而且孩子都是共有的,父母与孩子互不知道,这样一来以期达到大人对每个孩子一样爱,小孩对每个长辈一样孝顺。脑洞很大,但实行起来,并不会愉快。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人人共有财产很美好,但后来人人都饿死了。

一方面,反抗不应该被压抑,另一方面,反抗的成果不代表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因为其非正确而被取缔。在这里,我们要摒弃国人惯有的以成败论英雄的思维,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包容。

这样的话是无法与父母说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林奕华写过一首歌,名字叫《为什么我们不能和父母谈生命的意义,只能谈生活的意义》。

但其实我们都误会了,大人误会小孩的任性,小孩误会大人的无知。相信我,父母也很迷茫,他们一定也曾想过逃离自己原来的家庭,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创立的家庭也同样令人想挣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理由都充分值得尊重。但我们是否要试着相互聆听,相互理解,将心比心?扪心自问,离家出走那一刻,脑海里浮现的是解脱的快乐还是也会想到父母焦虑的脸庞,而那带给你的是类似报复的快感还是试图通过这种令人心痛的行为而印证自身的被爱?

四大名著里我喜欢《西游记》和《水浒传》。一直以来我以为西游是个奇妙的玄幻故事,但最近去朋友家里,聊起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才发现其背后充满了现实意义。二十几年里,我都停留在这本书的表层。你看,自以为熟悉的事物,并非真的了解。这样的错误,并不鲜见。与一个人朝夕相对几十年,如果从不触及心灵,或许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你仍是只求别人来理解自己,那你的的确确还只是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巨婴,当你学会去理解别人,甚至承担并不属于你的责任的时候,才真正是成人了。我喜欢小孩,爱护小孩,但小孩不是我深度谈话的对象,如果人生是一场战斗,那么我不会选择小孩来当我的战友。无论你是十岁或者二十岁,我都希望你,当一个男子汉,而不是一个缩头乌龟。

我的弟弟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这并不是说他高大威猛或者聪明绝顶,事实上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具备同情心,责任心,肩负起应该要承担的使命。他甚至算不上多么出色或者比常人更特别,他不是沃伦斯基,也不是柯兹尼雪夫,他是列文式的人物。我欣赏所有具有列文气质的人。《安娜卡列妮娜》中大部分的男人形象都是令人失望的,但列文是股清流。

而我,是到很后来才长大的。我推延着成长,我所不想面对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压力,即使十九岁就开始了经济独立,但心理上一直都在逃避着。我远离所有的人事关系,只独自走路。我走过了许多的城市,看过很多风景,与很多人结识,但没有任何牵绊。从心理上抵触任何的制度关系确立。

但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包容,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包容,“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吧。”“你想爱谁就爱谁吧,只要是你喜欢的,父母都喜欢。”从没有用类似“父母以后老了,要靠你照顾,你走得那么远,谁照顾我们”的话来对我进行道德绑架。我以为养老是一件科学而严谨的事情,重在计划和执行,而不是一件纯道德的事情。但我很感谢他们心胸开阔,而令我更觉得珍惜,我到了一定年纪后明白,道德其实很脆弱,它绝对不是捆绑人的绳子,它其实只是唤醒人内心良知的一句咒语。唐僧念经对妖魔鬼怪都没用,只有对孙悟空有用,因为他当初自愿戴上了紧箍咒。天下的父母,总想着念咒,却不知道孩子根本不愿意戴紧箍咒。我也不喜欢紧箍咒,但我很接受心平气和的谈话。我也感谢弟弟,这么多年来像哥哥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母亲教我善良与宽容,父亲教我聪明与自由,弟弟教我坚持与责任。我曾反抗,但我更多的是回归。

这些年得到了朋友们的包容。无论是和我一起居住,还是一起旅行或者聚会的朋友,都不同程度上给我的生活大厦添砖加瓦,帮助我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我以为,上学固然要学知识,但同样重要的是交到良友。朋友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我们始终会换老师的,但一位好朋友,可能会从中学时代陪伴你直到老去。一位良师,就像朋友,同样的,一位良友,也是老师。虽然我对人性和制度看法都很灰暗,但始终热爱着生活,多得我许多的朋友,他们积极向上,与人为善,富有爱心与活力。他们分享了生命的热情给我,令我在黑暗中看到火光,乘着火光而前行。

更要感谢的是,我的恋人。他给予我的理解甚至多过我的期望,只有强大的人才会敞开怀抱,弱小的人都是紧闭城门想着自保,我曾内心里闭关锁国只想独自行事,但他热情洋溢,使得我们的生活就像节日的夜空,挂满星星,有时还升起绚烂烟花。我多么清楚,烟花易逝,而他说月亮是永恒的,即使不是永远的圆月,但仍是永久的皎洁。这样的人,是我的战友,人生即使是战斗,也可以变成一场浪漫英雄主义的战斗。王小波写的“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不倒的旗帜。”他写的情诗如此无敌,我只能照抄了。

我知道你的生命里遇到了寒冬,我距离你很遥远,你甚至不愿意告诉我你在何处,但我知道你是爱着我,看着我,注视着我的。我在此告诉你我的生活,说起来都很好。但其实并非一切都如意,我顶着39.4度的高烧从机场去医院打了针就上飞机睡了两个小时就开会,连续十天才能真正休息。我也常常到了晚上才能吃午饭。我也会受委屈躲起来,会做错事而懊悔,会对自己如此渺小无力而感到痛苦。可是这些,等你有天到了我的处境,就会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与人道者无一二。如果你想变得强大,首先就得抛弃心中的娇弱。如果你只是矫情,那连我也不会站在你身边。但我永远都站在你前方,希望你不要迷路。我常常迷路,所以需要导航,即使我不是一个合适的榜样,也希望你将我当天边的启明星,遥远而微弱,但那是家人的方向。

你会失望吗,我曾是模范的好孩子,但其实内心里如此激烈而愤怒。你会失望吗,我做过反抗但现在却老气横秋地讲起大道理。我将我的弱点告知你,你会看轻我吗。我告诉你我是如何看待我家的,你觉得奇怪还是真实?

其实你怎么看都是你的事情了。世界只是一个表象,你如何认识它,你就会如何得到它。如果你能看到贫穷苦难而生出恻隐之心,那你是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感到了不耐心与麻烦,那你是一个更适合去做些与劳苦大众无关的事。我认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要爱,不能要求父母一定爱孩子,孩子一定要爱父母。这不成其要求,而是一种意愿,一种趋向,也是一种天性。爱不是理论,它是带有暗示的行动。

如果对一样事物感到失望,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破坏,就像五四运动中那些年轻人去打倒寺庙里的神像,就像你此刻正在做的;二是创造,就像胡适等人主张和推广了白话文。我反对前者,因为它益处太小,我支持后者,只有创造才有未来。我希望你是有未来的人。

在许多方面,我都不同意我的父母,但是在人生的大原则上,我们取得一致。其实生活里多半是琐事,太过认真,就会自伤伤人。我始终觉得“家和万事兴”是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对现状不满,去改造它,而不只是摧毁它。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你,你长得好看,而且有自己的想法。我支持你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但我也建议你,换位思考。告诉你一个规律吧,一个王朝最危险的时候在于它摇摇欲坠而试图改革制度的时候,人生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步都要慎重。换句话说,不必激进。至少在你的如今,激进是徒劳无功的。成为一棵大树吧,就像一颗种子,脱离了枝头,落入泥土里,生根发芽,长出枝叶,长成你自己所喜欢的样子吧。你要自己去争取阳光,水分,营养。你一旦有这样的对自我负责的理念,你就会知道路该怎么走。往回走,又如何,地球是圆的。

希望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结交良师益友,即使绕一些路吃一点苦,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和别人受伤。

如果你带着受伤的心来找我或者我弟弟,我不会询问,我会像当年我爸妈那样,不询问,给你干净的衣服,暖的汤和饭,给你整齐的房间,让你好好睡一觉。

人生就是一场大梦。睡一觉,醒来,就好。一切都会好。

OK?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f5f49c52c467:相信我,父母也很迷茫,他们一定也曾想过逃离自己原来的家庭,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创立的家庭也同样令人想挣脱。
    赞!
    素秋子:@姜花桔梗 :cherry_blossom::cherry_blossom:

本文标题:要知道,家和就万事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wt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