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海湾景象》:米沃什的抒情与近思远虑
思衣谷
美籍波兰作家米沃什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为“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以昭示了他对人类文学上的成就。
最近国内市面上推出了他的散文集《旧金山海湾景象》,就带我们从一位美漂的东欧作家反思人类在各种文化冲突中,展现了怎样的态势。这种富有抒情性的散文,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因为米沃什是一位思辨性很强的作家。
事实上《旧金山海湾景象》最早已经在1969年就出版的了,尽管如此,就是因为此书涵盖了米沃什他执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十年的生活观察与文化随想,深刻反映了加州历史及风物,以致于引申出一种人类在剧烈冲突中呈现各种现象。此书一个收集了32篇散文,篇篇都是耐人寻味而发人深思的。其中第二篇文章《我所在之处》就开宗明义地说明了作者当时所在的旧金山看到的美景,以衬托书名——旧金山海湾景象美好的一面,在环境描写上作者是以白描的手法见长的。如“桥的外面,是开阔的大海。东边,沿着悬崖延伸的道路,斜坡上的桉树,山麓上的碎石有着响尾蛇的颜色,隧道,空荡荡的山峦层层叠叠直抵云霄……”就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了北美旧金山海湾的怡人风光。
当然作者这样的以散文描绘风景明信片并非他所主要表达的,他在这样的异国风景中,在这样的优美的大自然和人文环境,他更要表达的是一种沉重的东西,那么那是怎样的沉重的忧虑和反思的东西呢?这就在后面的文章里,细闻其详了。
在《面对过于巨大的空白》中,就描写到了作者游历羽河畔的情景。这样的奇景自然是令人向往的,但作者在这样的观察中,却感悟出了深刻的反思:对大自然自身而言,它既不秀丽,也不丑陋,无疑只是一面屏幕,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地狱和天堂。这就是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之后,作者在树下看到了虫子,作者想到的是一种重要的尊严问题。也想到了克鲁马努人(发现欧洲法国)面对各种困难都要求生存的魄力,这样的虫子、克鲁马努人无不反映出了对故国的一种追思,以及一种在异地也要勇敢生存的积极态度。
而在《回忆一份特殊的爱》,就写到了作者作为自然主义者,写到了作者从小就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关爱,而联想到了自己动身去了美国,而因为对大自然、风物的热爱、辨别,而让作者也联想到了美国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而欧洲人只让作者想起了自己的生活——远离固执的区分和定义,迁入一种与流动和非定义之物的和谐关系之中。
而在《宗教与空间》一文中,作者就表达出了一种宗教的见解,在作者看来“上帝之死触及所有美国宗教的根源,让这些宗教只在道德和习俗的领域变得至关重要。”而在《移民》中,作者也道尽了北美漂人的心声,喜欢那句“然后到了次日,加满油,安安分分地工作,真的是一个奇迹。”就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北美漂人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比较符合笔者也只是作为广漂人的自己的心境的,那是句“你可以哭泣,反抗,但有些事情毫无商量余地,于是你让自己与世隔绝,去做必须做的事情。”作为一个广漂人,是真的要与世隔绝,去默默做自己想要干的事情,才会体现出移民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吧。
而在关于写美国的风貌,笔者尤为喜欢的是作者的那篇《论西部》,首先他引用的诗歌即使十分有引人入胜的,引用的诗歌云“在坟墓里,她安静着,冷如一片鲱鱼。”此外作者也引用了桑德拉斯的《黄金,或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将军的奇妙历史》也描写到了富有寓言色彩的西部,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挖掘了美国西部的特征,这些历史记载都是充满了英雄主义,大部分都是无名者的英雄主义。另外,那是因为在西部的唐纳山口,还有这样的历史事件让人感动和唏嘘的,那就是关于1846年,因为淘金热,有八十七个人在乔治唐纳和詹姆斯里德的率领下踏上加尼福尼亚走的途中,这支“唐纳远征队”是有一半人死于饥饿的。比较深刻的是那些人是会吃皮革片来充饥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你看过卓别林的默片吃皮鞋的片段,那就是一种社会讽刺。因此唐纳山口对于作者而言也是不详的。但尽管如此,作者还是歌颂西部,因为西部的存在是见证了人类艰苦奋斗,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虽然“在坟墓里,她安静着,冷如一片鲱鱼。”是有着对人类情感的额一种蔑视和不尊重。但在作者和笔者看来,此言差矣,这样的的诗句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写透了人类的一种生活态势。安静是表现人类哪怕死了也是要从容面对的。而如一片鲱鱼,则反映了人是群居生活的,是会如鲱鱼群一样共同御敌的,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这就是折射出了“唐纳远征队”的团结和勇毅。
而同为诗人的作者,也对美国诗人罗宾逊•杰弗斯写下了纪念和敬重满满和惺惺相惜的诗文,如他的诗歌《致罗宾逊•弗斯》,最后比较触动人心的是那几句“就像我的住地所做的,给桦树和冷杉取女性的名字,乞求庇护,以避开沉默而奸诈的力量,胜于称赞一件野蛮的事情,就像你曾经所为。”这是体现作者与诗人志趣心灵相通的表达。
而在《论审查制度》则表明了作者读审查制度的态度,那是一种剥夺自由的表现。此外,作者也以犀利的反问句式,控诉了“在越南,敌人被射中,人们倒下,却正在被拍摄下来。”这样残忍,这是体现了作者反战的崇高思想。而从控诉战争,而延伸大了审查制度,无非都是想表明作者的立场,那就是对暴行——新摩尼教的批判。也隐喻出了审查制度其实就是一种暴行。喜欢作者那句:“我们我们获得了同情的能力,却又无难为力,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一种绝望的愤怒状态之中。”
而在《福音的使者》,笔者尤为喜欢作者那种细腻的人物刻画,写散文有着写小说的味道。“满脸通红,满是头皮屑的额头上有着青筋和汗滴”就展现了一位福音的使者的布道的疯狂状态。作者这样写不是丑化福音这,而是报以一种同情心的,因为文章的福音使者布道的对象搞错了。由此,作者就反思出了一种心得:观念和习俗的两个体系,旧的和新的体系,它们是如何彼此关联的。
而《死者之舞与人的不平等》《移民到美国:一份总结》等文章都是书尽了作者在美国新家多年的经验与观察,表达对新旧国家的对比,也反映了移民和种族歧视的很多社会性问题的思考,都是在文中体现出来的。而作为散文作者,尤为出色的是他选取的景色都是非常符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额,那些场景是十分细腻而具体真切的,都是在说理中又有动之于情的写作真挚,展现了一种对故国的思念与各地文化冲突的近思和远虑。
此书,虽然是作者有点私人化气息的散文作品,却呈现出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历史的宏大的全景,这本书见证了他在美国生活、工作、写作的最初心路历程。这本风格独异的散文集既带有自传成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反战、文化、以及移民、宗教、种族歧视等人类议题的哲理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