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闲聊时,我们有时会说某某人就会随大流。言外之意,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知跟着大众走,言辞之间尽显鄙视之情。
但随大流真的不好吗?我看未必。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革开放之初,我们村的大多数人守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过活。虽然每天披星戴月地劳作,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过着青黄不接的日子。
街坊四邻们过的都是一样的日子,谁也没想过,也不知道要如何改变命运。
突然有一天,村部的高音喇叭响起了不一样的广播:村民们请注意,村民们请注意,明天在村部可以“捡茶叶”,有空的村民可以带上一个竹筐,一个簸箕,一把凳子来村部“捡茶叶”。
广播周而复始重复了许多次。可是村民们都不明就里,一窝蜂地挤到村部问个究竟。
原来,几个村民到外地贩了几货车的粗制茶叶,里面夹杂着许多茶叶的枝干(每根长大概2-3厘米)和一些不成品的叶子(成品的黑而卷,形状与我们现在的铁观音无异,不成品的就是一些像晒干的树叶一样)。所谓的“捡茶叶”就是把其中的茶枝与不成品的茶叶挑捡出来,而后再拿这些挑捡出来的茶枝茶叶过磅,按斤算钱。
第一次有这种赚钱的机会,第二天,除了男人下田之外,许多家庭都拖家带口去捡茶叶了。
一天下来,我的四个姐姐共赚了十几元。全家人可乐坏了,我分明能从父亲掰手指算钱的神情中感受到快乐。父亲那张成天为一家生计布悡容满布的脸绽开了舒心的笑容。
后来,村民们有样学样,几年不到的时间里,村民们走南闯北,生意越做越火,整个村俨然成了茶叶供销集散中心,村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靠茶叶生意过活。
在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村民们的经商嗅觉也变得敏锐了。
有的村民开始在九十年代初试水石材加工。
在茶叶生意由盛转衰之际,村民们开始转投石材。几年时间不到,整个村百分之八十的人转身变成了“石材人”,石板材加工成了推动我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接力棒。在这一期间,高楼大厦叠起,村民们五湖四海地闯,石材行业在村民们的经营之下如火如荼,改革开放初的“茶叶集散中心”,转身成了“石材村”。
又是大约十年的时间,由于政府开始关注环保,对环境的治理使得污染较重的石材行业在村里日渐式微。石材人开始到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商机。
新千年伊始,村民们转战新疆,新疆这一方矿藏资源宝地,成就了村民们的又一次财富梦,村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人到新疆从事与石材行业相关的工作。
曾有人评论说,我们村的人就会跟风,什么生意容易赚钱,就一窝蜂地往那个行业钻。言辞之间带着不屑的语气。
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跟风,成就了村民们的财富梦。
跟风有时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
还记得2004年股改之后的那一轮大牛市吗?一夜之间整个证券市场可谓是鸡犬升天,那是一种猪都会被吹上天的上升趋势,造就了多少一夜暴富的神话。之后在6124点的一路下滑,又造成了多少“辛辛苦苦三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惨剧。
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向上时鸡犬升天,下挫时泥沙俱下。有人看到并利用了这一次又一次的趋势,趋利避害,成就自己,有人看不清趋势,一次次地与机会擦肩而过。
记得08年厦门岛内的房价差不多每平米10000元,一个每月领着一千元工资的我看到这一标价,吓得只有咂舌的份。低微的收入限至了我关于房价一路高歌猛进的想象力,到如今还是只有咂舌的份,只是趋势不再,亡羊之后补牢也就无益了。
当淘宝、微信刚刚开始推出的时候,许多人对它们都有抵触情绪,除了固步自封的心态外,更多的是不相信它们的安全性,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敢把银行卡与之绑定。就在你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双双敏锐的眼睛早已看出了其中的趋势,接受并喜欢上了它的便携性,还利用它拓展自己的生意版图,当你幡然醒悟时,机会早已错失。
在这个社会,真正能开天辟地的人少之又少,芸芸众生中,谁能更早地看清趋势,利用趋势,谁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能做一个成功的随大流者,着实不易,能做一个快乐而成功的随大流者,更是难上加难。
从明天起,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事就是问问自己:“今天,你随大流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