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作者: 走在路上的成成 | 来源:发表于2023-01-18 10:47 被阅读0次

对于大外甥的状态,真的有很多的焦虑。前两年姐姐家里出了事,于是熊大就跟着舅舅生活,物质方面应该也不算太差,但心理方面一定是有比较大的创伤。

两年过去了,他也没有什么改变,家里人都很焦虑,特别是他沉迷手机,吃饭都不积极,更不要说出去玩。家里人也总是鼓励他出去,但是他无动于衷。强硬的方法行不通,只能适度的说教。

如果说教有用,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这个大外甥已经初二了,20年家里出了事,于是跟着舅舅外婆一起生活。弟弟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对孩子们的关心是不够,弟媳妇人还不错也试图管教他,带他出去玩,试图让他多说说学校里的事情,但都没成功。姐姐跟姐夫原来的家庭也不是特别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外甥人比较内向。我跟他关系算还不错,生活里也想多关心他一下,但是离的很远,也只能在暑假跟过年跟他联络下感情。

怎么样让他心甘情愿的放下手机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呢?他现在对外界认知不多,认为手机有意思,于是整天就玩游戏。另外一个就是外界没有什么让他觉得感兴趣的事,外面吃的,玩的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我回去能尝试的就是出去买点好吃的,让他带他看看电影,还有什么能做的呢?唉,真的好难。

如果我也一味的说教,可能引来的也只是反感与关系的疏远。我能理解他为什么想玩游戏,但是我希望他看清现状作为一个学生要好学习。我回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个机会跟他聊天,了解他是否想学习。暑假的时候跟他聊天,了解到他其实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的。但是懒惰也是天性,读书无非是苦的,心甘情愿的去吃苦,需要内心有个目标。他的成绩可能就在中等,我们对他的希望就是考上一个高中。这个目标怎么样去建立?大学的生活我跟他稍微讲过,春节有机会的话带他去大学看看。其实我也明白对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带他出去看看,走走。在这个看,走的过程中,他才有可能引发思考,只有思考过,他才能建立内心的目标感。原来我期待老弟去做,可老弟他不是我,不可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他没有意识到应该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所以休息的时候他也是待在家里玩手机,或者出去钓鱼,而不是思考如何让孩子们过得更好。

有的人成熟的早,有的成熟的晚,但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那么几年,没有高中也就没有大学,过早进入社会,更是充满伤痛的经历。如果一个人他自己没有思考,外人说的再多都没有用。教育孩子真的很难,更何况不是跟自己生活的。能做的有限,但也不能放弃。

相关文章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几年的教育理念愈来愈倾向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中讲道:“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人的情绪也如同火药一般,当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么是爆炸,要么是自燃。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心情有些沮丧,上课上砸了! 说起来好惭愧,跟着宗大师学了那么久了,直到今天教研,才真正弄懂了单元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时候跟别人讲道理的时候,总会给人一种“卖弄”的感觉。对方表面上迎合,很可能内心已经在抵触了,这样,讲了也白讲。 ...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原文】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论语·述而第七》)...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老师成为课堂的观察者,当儿童立场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小组合作成为了英语课堂的常态,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dz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