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要点

作者: 理想点儿 | 来源:发表于2021-02-07 00:17 被阅读0次

书中观点,很有道理,慢慢消化:

1.要破坏一个人对什么东西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的对这个人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

学不好什么东西实际上是跟这门东西的关系问题。

青春期的主要冲突之一就是独立与依赖,他们从身体、智力和其他能力来说,处在一个要独立不独立,要分化不分化的阶段。

2.当父母对孩子的观点表示尊重,愿意与孩子讨论道理和规则,并解释为什么他们要求或禁止孩子做某事时,青少年就不太可能叛逆。

虽然他可能并不喜欢你的最终决定,但是如果他看到你已经考虑了他的观点,并有充分的理由说“不”,那么他至少会认为你是公平的。

让青少年参与决策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弃权威,这意味着父母要承认青少年正在成长,并且有权参与影响他生活的决策。权威型父母依然掌握着主导权,但是他们会询问并真正考虑孩子的观点。

3.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对别人身上有什么敏感,或者说他就有好的鉴赏力。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跟我们内心什么样子有关。

承认投射具有治疗作用。

一个人内心活动永远都会输出:  我心里怎么想,接着怎么做,而怎么做这个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从成人、从发育不好的成人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婴儿般的行为。

让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别人的东西变成别人的,然后不强迫别人拥有自己的那些东西。

符合投射与吸引力法则。

4.不要感受,似乎是很多人的配置。

不要感受的孩子,学习是机械的,动力飘忽不定,时有时无。

不要感受的成人,努力工作,抗住家庭的压力,隔绝了自己的情绪,也隔绝了身体的感受。

按摩师说他的几个老顾客,他要用很大的力气去按,顾客才有感觉。我猜,顾客的不要感受,可能很小很小就开始了。

那天一对父母带着三岁的孩子来咨询室,谈的是老大的事。我对小朋友说,你想在外面玩吗,她哇一下就哭了,妈妈一边领着她走,一边说“闭嘴”。我有点吃惊,父母觉得自己对幼女万般宠爱,却没有尊重和理解。而孩子的感受,便是在这一次一次微不足道的互动中,被关闭了。

5.真正地听到对方在说什么,不容易。

真正地听到孩子在说什么,更不容易。

常常我们在听的时候,脑子里反应的是我怎么办,而不是真的在听。

真的听,是放下自己的想法、计划、态度、评价、对策、情绪……去听他在说的语言、他的表情、感受、需求,去感受他去理解他。

既不聋也不瞎,那就努力听见,看见。

6.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学习也是人的本能。

把信任还给孩子,相信孩子有这样的本能。

已经没有学习动力的孩子,需要逐步的建立学习的效能感。效能感就是我觉得我能做到,我觉得我可以做好。也是在学习上的价值感。

不要认为孩子一无是处,要帮孩子去发现他好的地方,了不起的地方。

这些好的了不起的地方会带动他其他的方面。

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有他闪光的面。

家长要训练自己发现孩子闪光面的眼睛。不要总盯在问题上。

注意力在哪,哪里就会获得成长。

注意力在问题上,问题就会获得成长。

7.成长从承担开始。

家庭要有分工,各人有各人的任务,孩子也不例外。

一个孩子不能只知道学习。当他发现自己的任务只有学习的时候,学习上的动力也会消退。

把孩子自己该做的家务还给他。

8.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他在爱好上会有掌控感,安全感,愉悦感,有趣味。

这个是他完成枯燥的学习过程的一个有力的支撑。

9.修复与孩子的关系,从这里开始——

父母要先学会停下来,放下焦虑:放下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对孩子身体健康的焦虑,对吃饭睡觉的焦虑,对写作业的焦虑,对未来找对象找工作的焦虑……

然后,你可以带着平静的心态去看你的孩子:他长的是这个样子,他的外表,他的行为,他的想法和感受,都是他自己的。允许一切如其所示。

然后,可以试着贴近孩子的感受,他每天的心情如何、体验如何、他如何看周围的人、看这个世界;你可以试着站在他的位置,去感受他的感受。此时你该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也能感受到孩子爱。

当你感受到了这些,再回到自己身上,感受你自己情感的流动,这是我们成为父母时,最原初的对孩子的爱。

把这些,表达给孩子。

是的,修复关系,是从找到原初的爱开始的。我们背负了巨大的焦虑、对未来的担忧时,编导出了许多的故事,尽管它们并没有发生,但因为你是导演,你认定它们会发生。现在,是放下导演身份的时候了,不要害怕失去掌控感,学会信任孩子,是我们的功课。

哈哈,活到老学到老,好好学习,探索成长,温柔对待整个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春期教育要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hu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