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食物人类学自然科普是时候了解大自然了
每个深夜还醒着的肥宅心里,都藏着一只没吃饱的“妖怪”

每个深夜还醒着的肥宅心里,都藏着一只没吃饱的“妖怪”

作者: 饼家日杂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00:18 被阅读5次

    你的体重里,75%都是心事。

    ©Eating Disorders Review

    没有什么是吃不能解决的——

    饥饿的时候,吃能果腹;

    开心的时候,吃能助兴;

    压抑的时候,吃也是一种无声“呐喊”。

    于是,年轻人从“吃货”“佛系青年”进化成“肥宅”,生无可恋地宅在家里吞噬可乐、薯条和比萨,在“颓废到忧伤”中虚度年华,直至人生失控。

    然而,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75%体重超重的人,靠吃东西来自我安慰

    按照美国营养学会主席大卫•赫伯博士的说法,用“吃”的方式应对情绪问题有遗传上的原因

    自古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忧虑就是食物不足,一旦能吃饱,所有的问题就将得以解决。但如今,工作、婚姻、人际关系、个人价值——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我们的基因无法快速地辨别,而依旧把它划为“缺乏食物”的范畴。

    但无论怎么吃,问题都还在。

    研究表明,和体重正常的人相比,75%体重超重的人潜意识里把吃东西当作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而这与饥饿无关,却与肥胖息息相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副主任苏珊•鲍尔曼博士认为,“压力山大”成了现代人暴饮暴食的一项重大原因。因为压力而摄入食物,被称为安慰性进食(comfort eating),也叫做情绪性进食。

    美国马里兰大学网站上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5%的过度饮食是由情绪性进食引起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肥胖问题已成为“全国悲剧”的澳大利亚,有90%的超重和肥胖女性会情绪性进食,男性则为86%。

    并不只是压力会让你产生过剩的食欲。

    更多时候,你面对的只是一种模糊、消极与空虚的情绪,你说不出是什么令你烦躁不安,但你知道,吃吃吃会让你好受一些。

    深夜吃东西的诱惑,就是那一抹罪恶感

    每一个深夜还醒着的肥宅心里,都藏着一只没吃饱的“妖怪”。

    当他们拿起手机点开外卖App时,就仿佛听见“妖怪”在说:“再长的夜,有什么熬不过去的。”

    从火锅、麻辣烫和小龙虾,再到炸鸡可乐、炭烤羊腿、啤酒烧烤,你说不清楚,宵夜填满的,是你的胃还是你的心,你吃进去的,是食物还是一整天的情绪与压力?

    多项研究证明,比起白天进食,夜间进食更容易让人们形成情绪性进食的习惯。因为担心自己会变胖,所以在白天尽量不吃,到了晚上又会控制不住吃很多,反复循环。这正如《深夜食堂》中的一句台词:“深夜吃东西的魅力,就是那一抹罪恶感。”

    吃吃吃对于情绪性进食者而言,是自我折磨

    除了夜晚,情绪性进食还经常突然就发生。

    比如在非饭点时间,你突然急切地想来一顿可乐、芝士蛋糕或麻辣小龙虾。因为压力情绪同样会导致激素氢化可的松增高,它会让你对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异常渴望,它们可以给人一瞬间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来自你摄入的糖和脂肪让大脑所释放的一种类罂粟碱。类罂粟碱是可卡因、海洛因等许多毒品中的有效成分。在国外,已有研究人员将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划分为“食物成瘾”。

    因此,戒“肥宅快乐水”和戒毒,本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

    酒足饭饱后,愉悦感消散,你挺着饱胀的肚腩,迎面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否定与内疚懊恼。你很可能会因此而采取各种方法将食物排出体外,例如抠喉催吐、滥用泻药或过度运动。

    相比之下,生理性的饥饿通常是逐步产生的,你开始感觉到逐步的饥饿,但并非不能忍受,你还有保有足够的理智去挑选健康的晚餐。当你吃饱了,你也不会有愧疚感。

    也就是说,吃东西这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犒劳自己,对于情绪性进食者而言,则是折磨自己。

    不仅如此,情绪性进食还将令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再往前迈一步,很有可能就变成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你对于食物和情绪都感到越来越无力,你也越来越难控制自己的体重,最终,你再也不能选择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问题了。

    这是一场关于正常进食的饮食艺术教育

    情绪性进食这种“瘾症”,完全和酒精、毒品及所有让人身陷其中的事物一样,可能导致身体慢慢衰亡,或者突然死亡(心肌梗塞、呕吐时窒息等)。经常还有人自杀,一些人未遂,另一些成功。

    对这些人来说,有一天,食物不再是帮助他们活下去的燃料,而是抢夺生命的瘟疫。

    当下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情绪性进食远比我们想象的普遍许多,而且被谈论得很少。

    因为它让人难以启齿:父母、伴侣、朋友、医生都不知情,有时甚至是本人也没意识到问题。同时,相比厌食症或暴食症患者,这部分人群并不会身形消瘦,也不一定会体重超重,他们通常还在职场和社交中表现得很正常

    情绪性进食发作时看似只是看起来是一种私人饮食习惯,吃东西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更创造了一种盖住问题的朦胧感。这种情况下,对于情绪性进食的研究、表述、症状和治疗,都成为了一个秘密。

    法国作家柯莱特·孔布著有《理解与治疗暴食症》,她认为不应该把暴食症当做精神病来治疗,而应该把它视为一场关于正常进食的饮食艺术教育。

    柯莱特·孔布发现,如果一个人回到用最原始的进食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时候,即已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他们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震耳欲聋’的暴食来‘呐喊’,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心声。”

    想要解决情绪性进食的问题,成都心理咨询师熊玲倡导的方法不是压制自己暴饮暴食,而是做真实的自己,尤其是要锻炼自己正常的攻击性和表现力。

    她解释,所谓正常的攻击性,体现为有竞争意识和正常的反击力,比如敢于上进或超过别人、敢于表达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敢于回应别人的攻击、敢于否认别人的意见、能够拒绝别人的要求等。

    “只要你想做回一个正常的人,那就必须得这样做,打破症状的心理固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个深夜还醒着的肥宅心里,都藏着一只没吃饱的“妖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jg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