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金刚经》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金刚经》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作者: 吾宗老孙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18:21 被阅读16次

    【一】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二】感想

    在这里释迦摩尼先告诉了弟子这部经书的名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但是释迦摩尼为了防止弟子误解,又再次的作了讲解,虽然在这里说了智慧、彼岸等概念,但实际上是不存在智慧相、彼岸相的。因为实际上是非般若波罗蜜,所以释迦摩尼假名为般若波罗蜜。因为实相非相,所以释迦摩尼所说的法,实际上是非法,所说的世界微尘,实际上是非世界微尘,所说的三十二相,实际上是非三十二相。

    如果可以是这种认知,也就是实相非相,就可以理解释迦摩尼所说的各种启示。否则执着于相,那就是偏离本性。而且在这里释迦摩尼最后说了,受持乃至解说,福德不可思量,这里也是因为没有福德相,所以才是不可思量的。

    【三】应用

    1、释迦摩尼所说的世界是什么概念?

    释迦摩尼传授佛法,是为了告诉大家如何来认知本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他所认知到的结果,也就是实相非相,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存在,无法用人的五官等来感受。但是因为释迦摩尼又要经常跟弟子来描述,所以也只能够去假借我们已有的认知来做解说,比如说福德、法、世界、河沙等等概念。但是只要把守住一个原则,也就是释迦摩尼所说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非相的,所以虽然说佛法、福德、河沙、众生等等,但是释迦摩尼的本意都是非法、非福德、非众生,所以才用法、福德、众生的名称。

    2、如何来找见如来?

    如何来找见如来呢?在这里也再次回答了,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果个人认知的结果是某一种相,那就仍然是未见本性。比如有人想要找寻到一个完美的佛法,这就是在著法相。比如有人想要有无比大的功德,那还是在种功德相。比如有人想要找到一个干干净净的佛土,那也是在执着于相。不过只要把守这个根本的原则,也就是不取于相,那么就不会迷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如何来受持、解说金刚经?

    既然知晓了如何来找见实相,也就是不住于相,见诸相非相。那么自己来受持,也就是可以比较的清楚。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烦恼呢?烦恼是空性的,本来也没有烦恼,因为我们以为它是烦恼,住了烦恼相,所以烦恼才成了烦恼。为什么我们有各种目标呢?本来目标也不存在,人生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同样的,为他人解说金刚经,也并不需要去为人讲解金刚经的原文,哪怕对方完全不懂佛法,也依旧可以去讲解金刚经,只要是提醒对方不住于相,这就是直指本性了。在解读完这一章之后,自己觉得又是很震撼,回想当下的自己,也还是有着一些执着的对象,没有能够不住于相。这样在以后对自己的察觉中,就是保持这份察觉,并且在和他人的交流中,也可以保持这份不住于相的察觉。

    第三遍学习《金刚经》之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pl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