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走出电影院时为主角永不放弃的精神而感动,我们经常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做一个坚毅的人永不放弃,我们的世界里鄙视那些放弃的人,打心眼里看不起放弃这项决定,哪怕是我们已经负重累累,我们依旧会选择永不放弃,有人会说因为那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 我们对“坚持”的信仰,粉饰了我们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也歪曲了我们从故事里汲取的教训经验,不是所有人都能发明电灯泡,不是所有钢琴家都是朗朗的。这样的信仰与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的思维僵化,陷入困境。
* 其实这本书的翻译挺烂的,至少我认为逻辑上不是很清晰,但是我为什么还是精读了一遍,那是因为本书的宗旨是我们每个人亟需的,作者试图告诉每一个人,我们的永不放弃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妄想,我们对放弃的蔑视让我们走入一条条死胡同。真正的放弃是寻求坚持与放弃的平衡,是在放弃后重构目标的超越,是一种带有目标的“刻意练习”。
* 本书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为什么我们认为放弃是可耻的。
* 原因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 一是表层的原因。因为放弃的人往往面临着道德判断,放弃的人也同样是道德败坏的人;面临很巨大的文化压力,历史上的诗词歌赋、文史资料无不赞扬那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无不推崇那些因为坚持而而取得巨大价值的人,人们往往会莫名其妙的看不起某个富二代。放弃还要面对周遭的世俗之见,应付周围人给你的负面评论,当你被贴上一个意志力差的标签时,你是很难受的。
* 二是深层原因,这里指的是脑科学研究和心理学。都觉得我们的大脑精密无比,但是我们的大脑是进化的残次品,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如,我们的大脑运转时有一种模式叫“可得性启发”,就好像你看到朗朗的成功就认为只要你坚持不懈的练习也会成为第二个朗朗,以为你只要像爱迪生那样坚持,总有一天你也会发明像电灯泡这么伟大的东西。我们的大脑解释某一件事,缘由越简单越好,最好是不用动脑就能发现的原因。在这里我只想告诉大家这件事不是我瞎掰扯,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
二、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放弃?
* 放弃的反面即是坚持,我们往往谈论坚持的时候就会谈到动机,只有一项深刻的动机才能驱使你不断的坚持下去。动机往往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比如我们说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比如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等等。这些动机用相对论的角度解释就是阻碍我们放弃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利欲熏心而坚持走一条不归路?为什么那么多人难戒网瘾?为什么我们分手后会要死要活的不愿离开?
* 两个心理学名词我们一定要懂,一是"沉没成本悖论",二是"损失厌恶"。其实也很好理解,前者是说我们对于一件事投入得越多越不舍得放弃,就像现在的王者荣耀,它会首先让你费力的积攒很多铭文,当你有一天想要放弃时,你一想到这些铭文的来之不易都会肉痛。后者是说一个东西我们买到手后就会莫名其妙的爱上他,不愿意失去它。网购就是最鲜活的案例,当你买到一件商品时,如果不是有很大的质量问题,人们往往会包庇它的小瑕疵,因为这是我选择的商品,我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傻子,我不会选择一件看起来让我傻的商品,从而来使自己失调的认知恢复平衡。
三、重构目标保持坚持与放弃的平衡
* 作者认为我们的放弃要达到一种平衡,一种坚持与放弃的平衡,就好像我们中国古老的太极图一样,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状态。西方的博弈论也有类似的问题,如囚徒困境等,如果你不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如果一味的求赢、求坚持,你只会输得一败涂地。作者提倡用构建目标的方式来实现目标脱离,这在个人看来刻意练习的变种。"一万小时定律"相信大家都听过,可是大家很多人不知在这一万小时定律背后的支撑是刻意练习,只有刻意练习的一万小时,那才能真正的造就一名大师。我们在往前奔波的路上往往忘记了抬头看路,我们需要重构目标,需要对我们的方向进行过微调,放弃那些不合适的目标,改变那些过时的、错误的认知。我们经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味的图坚持很容易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僵化,陷入思维的窄巷里。我们很多大公司现在都喜欢招募发散思维的员工,说白了这样的员工更具创造力。只有保持着坚持与放弃的平衡,你才能将你的创造性思维落地,变成现实。
* 这本书中很多的心理学概念都是源自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今天读完了快与慢再来读这本书才真正的领悟了作者的重点,套用佛学的一个概念,作者可能是希望我们破除我们的执念,我们对坚持的一种执念,你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空杯状态,放弃那些装满的执念,才能装的下新的东西,只有不断的刻意修炼,才能真正的涅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