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四海为家

作者: 前婷后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07:14 被阅读31次

女儿不止一次的和我讲,能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写一写老漂族的真实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老漂族在目前来看是全社会的一个大课题: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在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占了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

如此庞大的流动人群,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在年轻人事业、生活、育儿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

现在的老漂族绝大多数是50、60年代的人,他们非常爱家庭,爱子女。他们吃苦耐劳,善解人意,把子女看成是生活的全部。他们表面上看花团锦簇,光鲜亮丽: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在大都市落脚生根了,有了一方开拓事业的天地。父母也随着下一代人的到来而离开故乡过上了大都市的生活。岂不知长时间的颠沛流离带来了诸多的风风雨雨。原本稳定的工作,自由的生活,多年的朋友,同学,同事,知心的邻居,娱乐的伙伴,都在慢慢的失去,精神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绝大多数的家庭,孩子财务宽裕,有了自己的房和车。(但必须每月按时交贷款)老人通达明理,适应能力强,喜欢新生活,接受新事物,在生活中主动与孩子沟通,孩子们也通过旅游,带父母接触新知识,开阔新视野,逐渐磨合,缩小差距,基本达到同步。

但也有很少一部分家庭,孩子家庭基础较差,老人们一边带孩子一边又掏空了所有的积蓄。竭尽全力帮助孩子还房贷,还车贷,更有甚者退休工资本在孩子手里。他们失去了财务支配权,其生活地位不如一个住家保姆,晚年生活出现了问题。经济引发的矛盾比比皆是。

老漂族共性的问题:

1、隔代的鸿沟

两个时代的人,都带着各自的标签。他们有着各自的想法,各自的处事方式,各自的喜乐爱好。

老漂族大多数都来自三小城市,县城、城镇、乡村。他们生活在知识匮乏、生活贫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年代,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需求。

他们从出生到退休,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每天为了吃穿住行、抚育孩子、照顾家庭辛劳的忙碌着。就像大山里的孩子,头上就那么一片天,脚下就这么一块地,如果出差得需要单位领导批准,开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全国粮票。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处在生活的夹缝中。孝敬父母是义务,照顾子孙是责任。两边都不能放手,精神、身体两煎熬。

2、南北气候的变化

他们中间很多人来自北方。北方四季分明,夏天无高温,冬天外寒内暖(冬天室内比室外还暖和),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南方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气候宜人。但夏天的梅雨季节,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初一能一直下到十五。伏天的气温可高达40多度,热的喘不过气来。冬天室内温度比室外还低,开空调又不适应。

3、饮食习惯不同

南北文化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南方以清淡为主,煲汤,素炒,烹饪讲究,做工精细。

北方气温较低,则以猪、牛、羊、鸡、鸭、鹅肉食,蛋类、豆腐、大锅炖菜为主。第一要吃饱,第二要吃好。我经常听见老漂族吐槽,南北方结合的小家庭,由于吃不惯老人家做的饭菜,而常买外卖或常在外吃饭引发的心里不快。

4、身体不适引发的情感焦虑

我们的身体好比是一台常年运转的机器。年久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事。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等,特别青睐老年人。老漂族常年在外医疗不方便、大医院医疗费用太高,门诊看病基本不报销。小病硬扛,使老漂族的身体、经济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增加了许多精神上的困扰。

5、育儿观念

老漂族主要任务是看家、做饭、带孩子。其中带孩子是含金量最高的一项工作。

我们孩子小的时候,除了上班以外,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点火做饭,买菜,洗衣服,买煤,劈材火这些日常生活上。班上工作忙随叫随到,周日休息一天,还经常搞大会战,下井支援。陪小朋友的时间是有限的。唯一好的就是表兄妹多,大家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学习,玩耍,不觉得孤单。

社会环境的熏陶,知识的构成,地理环境的局限,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子女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时代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读书、就业、自主创新的机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他们增添了飞翔的翅膀,目标北上广,扎根北上广,创业北上广。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打造成了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全新的自己。

他们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在育儿问题上有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我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我们来女儿家已经6年之久,经过适应、磨合,到现在的和和美美。其中有孩子们的努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只要周末休息,就领我们外出旅游,国内游完国外游。看名胜古迹,观江河名川。逛公园,看花展,听音乐会,上科技馆,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自觉的接受新的教育。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我的许多同学、朋友调侃自己是生活转行,工作再就业。有几个同学身体多病,还坚持和亲家轮流照看孙子,外孙。有一位同学为人善良,才思敏捷。家有近90岁的公婆,儿孙则在国外定居,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使得自己的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客栈,每年国内国外奔波。是名副其实的好婆婆,好儿媳。

老漂族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无期限的工作,只要身体好是永远不会下岗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老漂族第一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心态要平和,处事要随和,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二、过好自己的日子

在忙完家务事以外,留一点空闲的时间给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唱歌、跳舞、弹琴、练书法、练剑、练太极。也可以和老伙伴们出去旅游、参观、摄影、游泳。在家的时候规律作息、走步、晒太阳,和小朋友们玩玩跳棋、象棋、做做游戏。打打羽毛球、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第三,我们在家庭出现矛盾的时候,不要回避,要面对、要解决、要沟通,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育儿问题上我们正确的做法是辅助教育,主要的教育是孩子的父母。要充分相信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有许多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认知、智能化的、高科技的知识需要他们去传授、去引领。我家小朋友每逢假日爸爸妈妈全力以赴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览馆,做各种科学实验,每天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看书、做游戏。一起玩乐高、做编程、画漫画,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生活中找题材,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本自己画、自己解说、妈妈文字代笔的漫画。

我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群体。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我们要把我们的经历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充分理解生存的年代,环境造成的差距。理解、包容父辈的不易,在生活中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他们。要多与他们沟通,做一架与新生活,新知识连接的桥梁。

相关文章

  • 老漂族,四海为家

    女儿不止一次的和我讲,能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写一写老漂族的真实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老漂族在目前来看是...

  • 老漂族

    据中国国家电影专资办初步统计,截至2月21日(大年初六),2018年春节档累计票房约56.5亿元人民币,创...

  • 老漂族

    六点的阳光刚刚叩醒窗沿, 伴随着“铿铿”“哗哗”的响声, 她开始为一天涂色, 我认定这是啃嗜时代的声音。 油烟味渗...

  • 老漂族

    中国人传统的四世同堂思想似乎从未被根本动摇过。 以前讲的是养儿防老。父母上年纪之后或者会选择一个子女,或者在多子女...

  • “孩子在哪,家在哪”---老漂族的喜与悲

    以前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北漂族、上漂族......,今年一个词确频繁跳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老漂族”。...

  • 探讨城市异乡人的伤痛

    探讨城市异乡人的伤痛 ----以“老漂族”为例 摘要:本调查报告是通过对“老漂族”生活状况所涉及的问题进...

  • 老漂!我被儿女变成了“老漂族”的一员,这是什么样的感受

    “老漂族”是新时代产生的一群特殊人,撇家舍业,背井离乡。 我是在2011年退休后,成为“老漂族”的成员,来到了上海...

  • “老漂族,逐渐成为新一代老人的归宿”:晚年的难,从60岁开始

    01 近些年来,网络上逐渐出现了这么一个名词——老漂族。 这“老漂族”,到底是哪个群体呢? 众所周知,年轻人到北京...

  • 漂在北京,囧在北京

    是北漂族还是老漂,真没法说。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在北京也许我不会来,但他们才刚刚领证,所以算不上老漂;说北漂吧,好歹...

  • 老漂族系列(二)| 生活

    女儿家小区位居交通便利区,临街的地铁站,公交站整日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如果正值上班高峰期,人声鼎沸,人流如梭,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漂族,四海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jh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