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偶读一篇文章,是出自一个自以为很有个性的女作家笔端。她大谈文学的未来,以指点迷津的口气和姿态批评当下文坛里所谓“走不出去”“小家子气”的现象。
她直言许多文学创作者都在写亲情:父母,姐弟,妻儿……认为这是“小我”不够“大气”这是一种“对人类却乏悲悯”之心的创作方向。
对此,我执意反对。
我想说,一个写文章的人如果脱离亲情,那么,他(她)能写出什么样的“引领”和“指导”性的文章?一个不懂父母、不敬畏父母的文人有什么能力和资格以作家自居?悲悯之心又从何而来?
我想说,任何一个人的悲悯都来自亲情,作家更应该是这种悲悯的携带者!
我想说,一个作家要比常人更应该关注亲情,因为你的这种关注或许更深入,更彻底,更高效,更能攀至人性的致高点去思考人生,由此或许能去关注人类。
试想,一个放肆于父母、漠视于姐弟、冷酷于妻儿的作家能写出几句温暖的词句?能写出几篇感天撼地的文章?我想,即便他(她)“努力地开拓思维”一个行尸走肉的家伙必定难以掩饰自己无爱的黑洞,丑陋的灵魂会轻而易举地被人民群众发觉!
悲悯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来自爱的积累。这种积累的依托是家庭,是亲情,是身边的朋友;是以人性的感知来视察脚下的草木、遐思高悬于灵魂的宇宙,从而彰显最基本的、最不同于低级动物的一种爱的本能。
培养这种悲悯、汲取这种悲悯,途径是不是要来自亲情?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是,那么我们文学的创作者必定会选择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这奇怪吗?正常人都不会觉得奇怪。
这种情感和精神“小”吗?我觉得不小!把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领悟,哪个作家能敢大笔写人生挥墨指江山?这岂不是胡扯?
我以为,文学创作离不开对亲情的深入、挖掘、引伸和创造,即便思想的高度可能会有限,但还是不乏积极作用,最起码能在创作初期教人善良,教人如何把人做好(这或许就足够了)。
至于“关注人类、悲悯人类”我想,真正的好作家,他“她”笔下的文字一定隐匿着这份思想和情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回头看看古往今来有影响力的作家和文豪,哪个不是经历了人生坎坷、世态沧桑?甚至妻离子散、生离死别?唯独经历如此人生洗礼,一个作家的灵魂或许会被锤炼得有资格得到众人的仰视,以及社会乃至人类的推崇。
所以,我不反对大写特写亲情,只要是你自身的经历,只要是你体验过的人和事,那么,深入地去写吧,要知道我们的身边始终在缺乏这种东西,以至于物欲横流、传统文化散失,丑陋的灵魂亟待拯救!
现实中,我们不需要什么杰出得地动山摇的所谓文学大师,我们需要的是你的文字能感动至生活就行,让单纯的孩子有信仰地去成长,让涉世的人们不要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千年文化就已经足矣!
拜托。
8月24日晨于槐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