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1期“盼”专题活动。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诗【宋】苏东坡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最小的儿子苏遁出生后三天,依照风俗给他洗澡的时候即兴写下的一首诗。意思是“人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是我却被聪明耽误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迟钝,无灾无难做到公卿就好了。”这里的“公卿”古时也指丈夫的意思。
想来东坡先生自己,年纪轻轻就以才华名满天下。却因受“乌台诗案”牵连入狱,若非宋太祖登基时颁布的一道法令:“不杀士大夫”,和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的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或许早就成为黄土一抷了。但从此他一生坎坷,贬谪、流放成为家常便饭。45岁的他被贬至黄州后,适逢幼儿出生,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的他,郁结于心,发出这样的感叹,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这人世间,唯有父母对子女的情意,唯盼其好,从来无所计较。
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无不期望自己的儿女小时聪明过人,长大取得成就,光宗耀祖。受这样的期望驱使,教育理念变得越来越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所以当下的父母,监督孩子学习时不遗余力,紧紧盯住着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之间的距离,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差一点点,都接受不了而倍感焦虑,然后想尽办法逼着孩子赶超别人。有需要必然有市场,于是各类兴趣班应用而生,家长教育陷入焦虑,导致年幼的孩子们也不堪其负。
“你家孩子都长牙了,我家的怎么还没有长牙?”
“你看你们班某某每次考试都第一,你却连卷子都做不完。“
每当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潜台词都是,“这孩子是不是要完蛋了“,背后则是充满着深深的焦虑。
也许有人会说,等到孩子长大就好了,就不焦虑了。但真是这样的吗?对于一生操劳的中国父母来说,无论孩子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会有他们焦虑的事情。
孩子小时,担心孩子没有好习惯,不会走路;
等到上小学了,担心孩子上课不认真读书;
等到大学毕业了,担心孩子没有好工作,
等到工作了,担心孩子没有好伴侣,
等到孩子成家了,担心他过不好……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很多传统的中国父母来说,这样的焦虑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压力不是源于学习,而是源于焦虑的父母。现如今,很多所谓的天才儿童,不过都是在各类超前和高压教育下,牺牲自我和时间所换来的光环和成就。
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这样的教育焦虑,只能过早地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埋头学习的机器,那些所谓的精英教育,只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早早地接受了如何明哲保身,更沾染上了成年人中的势利,最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易中天教授的话,还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非常讨厌望子成龙,因为龙是虚构的,不存在的,用于称呼古代的皇帝、皇子,对于家长来说,我们要望子成人。”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而一个健全的人格包括责任感、情绪稳定、思维开放。
诚如斯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如何勇敢、正直、善良、真实地做人,这远比成绩和分数重要。在这其中,正直和善良无疑是最需要塑造的品质,也是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孩子,他的自信和阳光,能让他一直保持正面的积极情绪,对生活保持自己的真知灼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避免很多钻牛角尖的问题出现。他们的责任感和共情能力很强,通过在岁月中的各种锻炼和摔打,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有抱负和担当的成年人。
的确,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论英雄,成绩定胜负,几乎所有平凡的的父母都在盼望自己的孩子顺利通过考试,拥有一个好的未来。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你的孩子倘若三观不正,缺乏勇气,又怎么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孩子最终长成一个怎么样的人,很大程度决定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以身示范的教育行为。
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在教育上不经意之间的一举一动,例如:取得成绩时一个恰到好处的鼓励,犯错误时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道路。
有人说,90%家长焦虑的真相,源自对孩子期望过高,深以为然。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妨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调整好自己的教育心态,少一点“望子成龙”的焦虑,多一点“静待花开”的从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38179/ae8425684afacb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