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微笑抑郁和选择性注意。首先微笑抑郁,它形容的是一种抑郁状态。就是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很幽默,外向积极,人际关系能力很好。
但是在微笑和乐观的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感、残缺和绝望感,虽然看起来在笑,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每个人的自我是不同的样子,有的人自我稳定性比较强、冷漠,不容易被情绪击垮。但有些人的自我,天生就比较脆弱,甚至就是残破的。
后者就很容易感知到外界的风吹草动,而后把它们解读为对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当一个人感受到外界的敌意和攻击性,会出现三种状态:跟它对抗、埋在心里,或者僵住。
其中埋在心里就是抑郁。再加上每个人都有些社会角色,有的社会角色要求你,必须是开心的,是阳光的,积极的,外向的。 比如喜剧演员、脱口秀演员。
这就容易产生分裂,需要维持这个社会角色,就要压抑本来的自己,这很痛苦。
接下来是选择性注意,我们每天都充斥在海量的信息里,注意的过程就是选择重要的信息来优化加工,就是选择其中一个信息,抑制其他信息。
就是在外界很多刺激中,我们只注意到了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个方面,忽略了其他刺激。
外界很多信息,但是极其少的一部分信息,可以进入我们的脑海里。信息是一种刺激,人能会选择一些刺激接受,大部分忽略。
这是一个潜意识选择的过程。你更关注什么?可能意识感觉不到,但潜意识会很清楚地知道。并且会把潜意识看到的,筛选过滤后呈现给你。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构建师和设计师。选择性注意就是他的这句话的根基。你在意什么,选择什么,什么就创造了你的生活。
心理学有句名言说:一个人的想象创造了他的现实。其中一个关键过程就是选择性注意,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信息注意。什么就创造了你的现实。
以上是前文的两个概念,接下来进入本文的。
自我成就感
我们常常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胜利结果,而是在追求“我”自己的成就,个人的“胜利”就是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的对面,是自我挫败感。遇到挫败的时候觉得“这是‘我’的失败”。自我挫败感,会影响我们发挥潜能。
想要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就要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事情上,并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人的自恋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追求的不是胜利,是“我”的胜利。打败我的不是挫败,而是“我”的挫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难把“我”跟“我的失败”分开。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会把我的失败等同于我。
比如在感觉到挫败时,我会觉得挫败是对我整体的打击,而不是对我在这个时间、在这个节点,这个状态中的反应。
一个一时一地的情绪状态,我会把它蔓延到“所有”我这个整体的所有方面。比如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你就是不好的;因为业绩不行,所以你是就是不行的。
这种说法和行为打击的就是自我成就感。自我成就感就是自恋,就是自己想要成就自己。
每个人都想成就自己,我觉得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打击他这种感觉,需要让他相信,他有成就自己的能力。
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是一个你人为构想出来的一个让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的感觉的边界,就是让你觉得放松,没有压力,并且不会引起你的焦虑的心理边界。
最简单的舒适区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习惯,你习惯待着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习惯相处的人、习惯表现的状态……总之包含了你所习惯了的一切事物。
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隐喻。比如医生关上手术室的门说: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危险是什么?是一个混沌、模糊的概念,但是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范围,想象成一个容器。
舒适也是,舒适是一种感觉,我们用一个容器包裹了这种感觉,于是有了舒适区,在这个范围你是感觉舒适的。
心理学有个说法是:保护你的也可以加害你,加害你的也可以保护你。
比如:在童年遭遇了创伤,可以用想象创造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是安全的,是舒适的。但是你创造的世界,也是包裹着你的一道墙,让你无法接触外部的世界,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生命力需要在关系中得到滋养。
它在保护着你,同时也在限制着你。这个世界是不是很神奇?保护是这样,打击也是。那些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尼采。
心理舒适区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之外的地方,你会感觉到不安,所谓不安,就是感觉到了危险,闻到了死亡的味道。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破自恋、突破舒适区的过程,找到自己更是。就像山本耀司说的那样:
“ 自己 ”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 “ 自己 ”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 “ 自己 ” 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谢谢欣赏,你有想说的吗?期待留言区看到你。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