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中最早登场的,不是朝堂不是皇帝,而是江湖。
在小说开始之前,作者冰临神下就已经将那个江湖刻画出来了——为声望生为声望死,豪侠用声望驱使人为之卖命。
对于那个草莽江湖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权力就是声望。
权力并不一定能带给人声望,很多人在失去权力的一刻就失去了一切。
自古名士养望的典故一直有,而金钱和力量乃至于血统都可以为人带来声望,声望不能直接带给人权力,但是却会直接影响到权力的基础秩序的本身,一旦声望大到一定程度,为了维护秩序和制度权力对其要么清除要么收服。
武帝杀郭解,是因为其声望已经影响到最高权力,而其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声望臣服归顺于权力。
对于朝廷来说,豪侠在江湖的声望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江湖以外的百姓,相当于另一个皇帝的影响力,动摇了朝廷统治的根本,所以必须清除掉。
反观丑王,其声望在后来也一再扩大,但是并没有被清除,就是因为其已经臣服于孺子,对于孺子而言丑王是可被驱使的,那么孺子就没有必要去清除他,因为他已经不再会威胁到最高权力。
这也是自古以来,江湖人士、武将、大臣的生存之道。
孺子帝第一次离开皇宫在江湖上历练,当时已是废帝,也是其养声望的过程。
在晁家渔村,韩孺子利用盗匪和朝廷大军的压力,借助望气者的顺势而为,得以收服第一个势力,这也成为他的第一个权力班子。
而因为声望,韩孺子面临非常多危险,对江湖人士而言,杀了他,即使只是废帝,也能获得极大的声望。
之后在边疆,韩孺子率领军队打赢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得到北军将士的敬佩。就算后来登帝热门冠军侯掌管北军,也不能阻止声望已成的韩孺子。
大将军邓粹是个神奇的人物,原本只是代国都尉,被推荐做行军将领。
太监杨奉曾问韩孺子“纸上谈兵者可为大将否?”
“不可,先要试之以千人,指挥得当,再授万人、十万人,表现出色者,方可为大将。”
随后韩孺子又补充“事有万一,总有些人不拘小节,若以千人试之,乏善可陈,非得多给兵将,才能显出他的才华。这种人不多,但是会有。”
邓粹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指挥常常让人看不懂,但屡见奇效,行边疆,使西域,战匈奴,深入神鬼大单于老巢,看似都是运气,但不影响成功的事实。
可惜邓粹死得很突然,这是冰临神下刻画其声望功绩后为了避免矛盾而进行的一种处理。
邓粹不会威胁到韩孺子,但他却会影响到皇权的传承,淑妃邓芸就是他的妹妹,所生的皇子得到太后的喜爱。只要邓粹活着,就意味着巨大的麻烦,外戚手握大权影响皇权继承已经在崔家身上有前车之鉴。
东海王曾是帝位竞争者,就是因为他的舅舅崔宏是南军大司马。孺子帝的登位也少不了崔家的帮助(皇后是崔宏之女,后续的大势判断让大司马支持韩孺子)。
作者不会让韩孺子出手对付邓粹,那会影响全书的收尾,只好自己解决邓粹,给了个莫名的死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