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随感
这是一本猝不及防地走近我的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位列“中国教育报2018年度教师喜欢的100本书TOP10”。无论是书名还是推介语,都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只有10万字的量,何以创造奇迹,承载巨大?
一鼓作气读完后,才感受到这是直击教育真谛的作品,无论是对于阅读倍受重视的当下语文教学,还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这是桥本武老师60多年前的摸索。
一、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
这是一本刻印教材,在当时国内大半教材被“涂黑”的现状,强烈的使命感使桥本武先生感觉到,“自己动手做一本国语教材”“既然要做,就做出自己的特色!”经过无数个通宵的挑灯夜战,一本前无古人、全世界罕见的手刻版《〈银汤匙〉研究笔记》诞生了。先生“先将蜡纸铺在原本上临摹下来,再把蜡纸铺在钢板上,刻出字的血肉。”写一行要花整整20分钟,一页20行,即便不休息,也要花6小时40分钟才能刻完。这是一本呕心沥血的教材,旨在改变日本当时的国语教育现状,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若干年后,当学生翻出书架上当年的教材,仍然是一股热流,瞬间在心中涌动,难以遏制的怀念之情倏忽而至。若唰唰唰地把这本小说读完或许不会留意,但若踏踏实实的下功夫一读就会发现,小说中不只是有日语本身的韵味及其运用的妙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也是散嵌于其中,惹人注目,引人联想的材料俯拾皆是。这就是先生放弃国家教材,而自主选择教材的初衷。
面对着各界的忧虑,桥本武却用事实做出了有力的回击,这样以奔放不羁、不合常规的国语课教出来的无数学生,竟都是冲击名校的超级学霸。第一届毕业生使学校东京大学录取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考入15人,第二届考入39人,第三届132人(定员200人),使一所籍籍无名的学校成为“日本第一名校”,数十年来声名远扬。
不只是短时的升学效果,先生白费过的那些功夫,已然化为学生工作生活中的营养和血液,即便一个又一个“草假名”的读法已然忘却,但边说这是自己的兴趣边以逼人的可怕气势起早贪黑刻印教材的先生对教育所寄寓的那片情怀,却深深地铭刻在了学生的记忆之中。由此可见,这本教材不只是改变了教育,甚至改变了学生的人生。
二、桥本武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本教材竟有着如此巨大的神奇气力,桥本先生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使用这本教材的呢?
我觉得,桥本先生课堂最大的特色在于体验,在于情境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学习就是游戏。他的教学活动无一不与教材紧密契合:小说中出现放风筝,就让学生做风筝,放风筝;出现如今难得一见的砸果子,就找来让学生尝一尝品一品;出现了百人一首中的诗歌,就让就在班里在课堂上玩“百人一首”抢牌大赛……
对学生而言,《银汤匙》完全就是神话故事中的小宝盒,会接二连三地跳出各种有趣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期待和快乐中,学生迎来桥本先生的一堂堂《银汤匙》课的。
著名大学教授听闻,赶来听桥本先生的国语课,最终的感想却是“跑题太过严重。”桥本先生这样回应,“跑题?这正是我想要的。”试看先生是如何跑题的:
小说中出现“丑红”(防止口干的一种心头肉,因其于“寒丑”之日出售而得名)一词,乔本舞便会有“丑”字跑题开去,从古代中国的天干地支讲到表年历方位与时刻的正确方法。讲到“时入丑三,草木入眠”的真正含义,讲到预测人生运势的特殊功用,在深入到中国的五行思想,二十四节气中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一个“丑”字,愣是一节课都没能讲完。
然而,他的跑题跑到哪里都是万变不离其踪,即紧紧围绕日语学养的深化,紧紧围绕日本人的素养的提高,丝毫不会妥协与退让。在《银汤匙》的课堂上,桥本武那一年的充足准备和多年来的阅读积累完全释放,并大发神功——随时会把小说中的一个字、一个词,变成一个个深入到历史、文化、社会与生活内部的入口。
老师课堂上表面是快乐的,游戏的,让学生回味而惦记的,但实质上老师的付出却是艰辛的。同时,除了这些游戏式的学习之外,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丝毫没有松懈,甚至更加强化。
他让学生自己为各章拟定标题,让学生亲手去完成老师曾做过的工作,一起深入了解小说的一切,激发学生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想法,并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笔记里。到最后,学生就会成为《银汤匙》的另一个作者。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他的课是参与型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把大家的想法引导出来,再一起调整。除了三年读一本小说教材之外,课外的自习任务是2-3个月要把一本古典名著读完,每月都会确定一本书让学生读,读完还要交读后感。大量的阅读为国语学习做了充分的积淀,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具体到写作,就是“百论不如一作”。让学生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豁出命去写,直写到将抵触感一扫而光。所谓的写作方法才会自然地与你合而为一。就像运动员不会停止训练一样,技能的磨炼和提高,全在亲身演练而不辍,即所谓熟能生巧。写作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习惯,舍实践而求其他,绝非进步之途。
三、是什么教育思想在支撑这样的课堂教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这里给出了回答,那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有了真正的学习能力——这根坚挺的脊梁,我们,总能走下去。
对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发性的学习欲望。只要有目标和兴趣,并能够独立思考,就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世界。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被什么样的事物所吸引。始于好奇才有真正的学习,激起兴趣方为真正的老师。能勾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让学生们生出深入了解的冲动和欲望,自发采取行动,才是真正的教学。真正的兴趣,会让你无法止于观望,而是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学习的方式是怎样的?寓学于乐,也许是最好的。一般认为,学习与玩之间是互相抵触的,但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学就是玩,玩就是学。就算没有实际意义,只要有趣就行了。
要重建教育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途径也有很多,但在这里我想斗胆将目光集中到教师问题上,教育的原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师生间的真心相待,心心相通,复兴教育也无从谈起。日本教育的巨匙不在别处,它就握在教师们的手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桥本先生认为,社会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有活力四射的人才有充满活力的社会,聚在一起的人没有精、气、神,是无法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的,而能塑造人的正是教育,没有健全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健全的社会,教育是如何重视都不会过分的大事业。
对于如今的国语教学,更是值得我们反思。国语,是学习能力的脊梁,是生存能力本身,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推断能力、综合能力等,都要用国语能力打地基。
教育效果的落实归根结底是教师的问题,这一点桥本先生的认识与我们不谋而合。所谓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一场人与人的格斗。对学生来说,桥本先生的存在感是压倒性的,就如一团炙热的火球冲进了我们中间。钢板刻印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一股热烈到骇人的难以遏制的师情直击我们的灵魂。就像有了强大的对手才会精彩的比赛一样,有了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唯有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是不同的。桥本老师对于某一事物,他本身就是一个寻根究底、用心细密、不断纵深、不断纵向深入的人,这也包括如何对待自身的兴趣。于是,这启示我们,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丰富的色彩。
四、如何改进我们的国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推行在全国做得风生水起,一时间校园里读书也蔚然成风。全体语文老师携手同心在做一件事,即带领学生阅读,无论是兴趣引领、气氛营造、过程督促,还是结果评价上,都绞尽脑汁在做,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甚至各种考试也以此为风向标,势要形成围追堵截的态势,当然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为了学生好,让他多读书”。甚至有的专家也在强调,我们现在的阅读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做不完题,要让学生连爬带滚地读书,似乎从桥本先生带领学生的阅读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多读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量,多读自然收益,这必然是低效的。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消化时间,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片面强调量的积累,而忽视阅读品质的提升,似乎也是矫枉过正。我们引导学生读书没错,但必须将广泛阅读和精细阅读结合起来,让阅读走进学生心里,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只是为了考试,这样的阅读是否更有意义呢?
反观我们的课堂,虽然从讲素质教育,一直讲到核心素养,即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但我们的课堂到底变化了多少呢?扪心自问,我们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在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有哪些学习活动是可以静下来、慢下来等待学生思考和消化的。长期以来,打仗式的,似乎在争抢阵地一般地抢时间,赶效率,读到了桥本先生“慢”而“跑题”的课堂,无疑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王栋生老师回忆说,“当年听唐圭璋先生讲宋词,教室里挤满了人,唐先生80多岁了,讲话气力不足,但那双眼睛分明在告诉我们,他一直能看到宋代。有老师说,早年唐先生讲宋词,会停下来,拿出箫,吹一支曲子,箫声低回,满座怃然;他讲过的词,那些情境难以磨灭,以后吟诵辞章,耳边常回响着先生的箫声。那不是表演,是教师用生命在教学,那样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们再回到如今的课堂上,我们利用多媒体,用音响,用各种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达到全新的视听感受,但最终学生记住了场景,却忘记了语文,忘记了老师。甚至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变得千人一面,试想,国语教学如果没有了教师个人魅力的引领,没有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熏陶,怎么会让学生刻骨铭心,形成共鸣呢?
无论教育的理论如何演进,教学方式如何多变,有一条应该是需要坚持的,课堂上的老师应该是立起来的,是有独立生命和个性魅力的人,能给学生示范引领,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能让学生洞见灵魂。
教育应该是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当我们匆匆前行时,不妨停下来,驻足凝望,也许那些或近或远处,都有能带给我们思考和启示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