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
二胎时代,对子女该“富养”还是“穷养”?

二胎时代,对子女该“富养”还是“穷养”?

作者: 晓熹盼兮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23:03 被阅读192次
图片来自网络

1

都说“穷养儿,富养女”是古训,可见人们自古对于培育儿女早有定论。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因此,“穷养儿,富养女”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民间主流教育方式。二胎时代已来到,真的还是要遵从传统教育方式来育儿吗?看到网络上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充斥着关于古训是骗局的言论,我只想说,其实教育不在于性别区别对待,在于父母自身的教育意识和态度。

孟母三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古时育儿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有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将其故事翻译下:孟子小时,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最开始居住的地方离墓地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事,玩起治丧游戏。孟母说:“此地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相继家搬到集市上、屠户旁,孟子学了些商人买卖和屠宰肉块的技能。孟母又说:“此地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还是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官员进文庙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此地定居下来。

总结一下,孟母子起初的居住地“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孟母看着儿子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居住之地是不是适合育儿,最后定居学宫之旁。

那么孟母“穷养儿”了吗?似乎并没有考据可以说明她穷养还是富养了儿。不过在古代,一位丧夫未改嫁的母亲要抚育一名孩子长大并使他成为一代贤明,确实不易。在自然环境下,孟母的物质条件显然是贫乏的,但孟母对儿子的教育环境却是费尽思量。从这个角度看,还能说她是“穷养儿”吗?

2

回到当代,很多中青年父母会一味从字面去理解“富养”“穷养”。一般家庭成员都默认,“富养女”就是给予女儿优渥的环境学习技能,用金钱堆起识人经验和眼光,带她周游世界来开阔眼界;而“穷养儿”就是不给儿子零钱,让他白手起家实践吃苦,进社会磨砺闯荡。

你确定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过犹不及。计划生育年代,这样的独生子家庭或许只是宠出了一个刁蛮任性的娇公主,或是跳出了一个痛批父母小气甚至虐待的不孝子。

可如今到了全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年代,且不说大儿同不同意父母生育二胎。假设孩子支持父母生二胎且不反悔。若两个孩子性别有异,物质上的区别对待,能让两个孩子身心愉快地成长吗?你确定不是为兄弟姐妹的和睦关系人为制造裂隙?确定不是为自己临终徒增烦恼,为子女遗产争夺战加重砝码?如果两个孩子性别无异,全是女儿,是否富养得起?全是儿子,穷养于心何忍?

小茄回想起当年寝室夜话。女孩子嘛,都喜欢遐想未来。某次大家聊到将来想生的孩子性别。同寝室除一个短发女生外,其他无一例外选择了想生女孩。如今大家都已结婚生子,琳琳生了龙凤胎,其他人都生了儿子。那些个曾说只要生女孩的闺蜜们,对儿子们的教育无微不至。除了一路从出生到选幼儿园、关注幼升小,寒暑假兴趣班都报了好几个,跆拳道、英语口语、儿童画、乌克丽丽演奏等……价格无所谓,只要儿子们喜欢学。生龙凤胎的琳琳,更是爱得溢于言表,直言来不及疼两个宝贝,每年寒暑就是在朋友圈秀一家四口的旅行。

若深究古训,琳琳岂不是应区别对待龙凤胎?而这些曾并不被妈妈待见的儿子们全应被“打进冷宫”,去参加什么吃苦耐劳夏令营?

3

那么“富养”“穷养”究竟是指什么?除了物质上的富养,我认为给孩子心灵上的富养更重要。从这点来看,富养根本无关子女性别

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需要心灵上的滋养,作为父母,我们责无旁贷。中国当代家庭放眼过去,贫困或小康家庭仍是多数,9亿农民才是中流砥柱。要做到物质上的绝对富养,很多家庭其实难以为继。此时,物质上也许我们给不了孩子更多财富,但我们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去审视、去关注孩子,和孩子分享我们成长中的弯路经验,理解孩子做错的事。这笔心灵财富,别人是怎么也拿不走的。而它,将成为你孩子前行之路受用一生的宝藏

心灵上的富养,一在于言传身教。身教先于言传,当你自身许多优秀习惯养成、品格建立,孩子自会看在眼里,潜移默化,根本无需你叫他照做。

二在于博览群书。很多鸡血父母眼中只看得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努力,考上幼升小、小升初名校,埋怨自家孩子是只会疯玩的熊孩子。说到底,这也是上一点言传身教的延伸,父母的好习惯,孩子会模仿、延续,无需多言。反之,父母多用数码电子产品玩游戏,那么就不要责怪孩子不上进,玩得眼睛都近视了。

博览群书的另一好处,特别是当孩子能看纯文字书籍时,不仅能使他养成图像空间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双商”培养也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一些经典小说著作,也能让孩子不出远门就对各地风土人情、社交礼仪规范甚至人文科技军事等知识都有一定认知和提升。出门旅行只是增加了孩子实践求证的环节,意义反而没从书本中获取的深刻。

三在于自我成长、陪伴和同理心。当代中青年父母都开始关注起自身成长,关心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小家庭之间的关系互动和修复。这是个好现象。如此一来,父母除关注自己成长,更可以反思,自从自己能对自己负责后,孩子的某些负面行为是否也得到了纠正和正向转变?当你放下加班的工作和手边的家务,陪伴孩子玩耍、入睡一小时,你是否觉察到你的负面情绪也会减轻甚至消褪?而当你理解了孩子为何老是重复做一类错事,聆听他的委屈、担忧和恐惧,而不是一听到老师指责、其他学生家长投诉就迫不及待横眉冷对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对原生家庭的抱怨也许也会逐步减弱,甚至能和你的父母达成和解。

从近期韩国热点关注的三星“长公主”离婚案中至少可以看出,李富真的父母至少没给予她很多陪伴,反而把机会留给了出身小保安、靠离婚分家产的不靠谱女婿。即便富可敌国,以物质“富养”的女儿非但没有开阔眼界,反而在中年离婚又破财,其中都有父母陪伴不足的缘故。

由此看来,物质上的穷养未必不可。自古多少寒门,也许出不了贵族,却培养了多少能人志士坚韧不拔的品格,如孟子。而心灵上的富养却必不可少。少了它,即使挥金如土、挥汗如雨地培育子女,最终也未必能如你所愿,如三星“长公主”。

富养和穷养,和孩子的性别无关,而和家长的教育意识有关。心灵上的富养+物质上的穷养,倒不失为一种优选。今天,你用心灵“富养”了孩子没?和你的孩子一起分享身边趣事、睡前故事,一起成长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loudway:当然是能力之内只要最好,不然以后人家孩子进入职场能和老板客户同事谈美酒美食,你只能谈工作和艰苦的人生经历。你要是老板或者客户你喜欢哪一个?
    cloudway:@晓熹盼兮 我自己在职场的时候感受是,的确穷苦也有穷苦的谈法,谈得好甚至更能受到尊敬。但谈的好很需要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和气魄其实是很难的。
    cloudway:@晓熹盼兮 嗯是的,但不得不承认读书仅仅只是其中一个途径,有很多体验是不能没有金钱的。比如体育运动,比如艺术,比如通过旅行感受历史。光想从读书得到内心富足的话需要家长很好的引导,可惜大多数信奉 穷养的家庭并不能给这种引导。
    晓熹盼兮: @cloudway 很多人都有同样想法。觉得自己尝过穷的苦,能给足孩子的物质一样不落。可物质攀比不了,唯有在心灵上给足养分,文中提到那些,各个家庭都能做到。如果你孩子出生穷苦,也可以和客户讨论琼汁玉浆。至于实践,他多入社会,总会触摸到。心灵富足的孩子哪来谈及生活艰辛,他没有匮乏感,再艰辛不会吐槽。也许你要说的是物质贫穷,眼光达不到富人水平。个人觉得多读书可以弥补个中差距。个人见解,水平有限。谢谢你提出的具体事例来探讨。😉
  • 西山无聊:有道理
    晓熹盼兮: @西山无聊 写呗。等着看
    西山无聊: @晓熹盼兮 天气凉快了,准备开始写小说了
    晓熹盼兮: @西山无聊 哈哈,好久没看到啦

本文标题:二胎时代,对子女该“富养”还是“穷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hc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