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辨的由来

作者: 老树新枝12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16:03 被阅读0次

“华夏”,即华夏族,也称华,亦叫夏或诸夏。原是以上古的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逐渐融合成许多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族体,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

而散布于华夏族四周的少数民族概称为“夷”,夷又具体分为“蛮”“夷”“戎”“狄”等,往往根据中原四个方向来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以有夷蛮泛指东南诸部少数族,戎狄泛指西北诸部少数族。

中原与夷等少数族为了争夺地盘进行了长期的战斗与兼并,始终难以达到谁征服谁的目的。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从文化层面对华夷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从而促进了华夷的融合,从而最终促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春秋时期,对“中国”“夏”“华”三个名称从最基本的文化层面进行界定:那些文化高的地区也就是行周礼的地区称为夏,那些文化高的人或族则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而对那些文化较低、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则称为夷,亦即“蛮”“夷”“戎”“狄”。孔子用文明、野蛮区分华夷的观念,提出华夷是可以转化的,《春秋》中称:“用夏变于夷者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即使是华夏之族,如其行为违背礼乐文明则贬其为夷狄,夷狄之行为符合礼乐文明则褒其为华夏。

由此,在长期的杂居、交流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蛮、夷、戎、狄产生了很大影响,后者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夏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加广泛的族群,最终秦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相关文章

  • 义利论

    陶扬鸿 儒家有三辨:人禽之辨,华夷之辨,义利之辨。人禽华夷之辨,吾已论之,今专论义利。子罕言利,惟见《易》曰:“利...

  • 修好文德对夷狄,华夷自古可两立

    修好文德对夷狄,华夷自古可两立 儒家重视华夷之辨。当代儒生对于华夷,常常犯两个错误:一是不明华夷之辨的标准,错把夷...

  • 华夷之辨

    一个人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命运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或者关心过的问题。 中国的老话常说“一命二运三风水”...

  • 华夷之辨

    即华夏与蛮夷的区分、辨别。 华夏族群居中原,以文明为中心,逐渐产生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这种区分不以...

  • 华夷之辨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刻着八个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 华夷论

    陶扬鸿 儒家有三辨:人禽之辨、义利之辨、华夷之辨也,皆辨之极严而不容乱者,泯此一辨,即非儒家。何为华,何为夷?华者...

  • 国学的支点

    学习国学需要了解十个支点。即:华夷之辨、情欲之辨、和同之辨(第三期儒家之争与古今之争)、王霸之辨、天人、自成名、中...

  • 种类血统论

    陶扬鸿 或曰华夷不分种类,民族不论血统,单论文化,其义似高,而实近墨佛之兼爱平等无分,而乱华夷之畛矣,不可不辨焉。...

  • 读《论语》42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字面上就有“华夷之辨”。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当时东夷...

  • 中国“诗艺学”

    时代变了,原来的“华夷之辩”让位于现在的“精神与物质之辨”。其实,后者也并不是很新的论题。上世纪,先有20...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夷之辨的由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jy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