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6期【酒】专题写作活动。
人在旅途,偶尔会回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去村里吃酒席的事。
小时候,村上有谁家娶媳妇或是建房子或是村里面举行什么活动的话都一般都会置办酒席,每到这时候,我都会像一个小跟班一样跟在妈妈后面一起去吃一顿。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苦,一年到头很难有几顿好吃的,所以,做为五六岁大小孩子的我们,跟着大人去吃顿酒席是很正常不过的,照妈妈的话说,让我们打打牙祭,补充点油水。
稍大一点,也就到了十二三岁左右吧!不大不小的年纪,但母亲也不好再让我们跟着一起去了,便把礼钱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去,还再三嘱咐道,“这是随礼的钱,你不能弄丢了,一定要记得去挂个礼,吃了酒席就早点回来。”
开始,自己觉得还挺有趣的,自己一个人单独去挂礼,单独入席,面对满桌的好酒好菜,那些村民们也挺照顾我,一个劲地让我多吃一点,还夸赞说,“这孩子真懂事,这么小就出来一个人吃酒席了!”自己听了,也挺高兴的,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一样,好像能帮母亲做点事情了。
再大一点,在学校里读了书,知晓了一些人情礼节,人也懂事多了,也有了几分羞涩,觉得在酒席上和一大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吃饭总觉得有点不自在,对于这些酒席不再那么感兴趣了,所以每回村里办酒席母亲再让我去时我都是推三阻四的,母亲便笑骂道,“又不是让你去干活,让你去酒席上吃点好吃的也不去了,这孩子怎么这么怪了呢?”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母亲心疼我们,所以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再去吃点好的补充一点营养。
“妈,你去吃嘛,我不去了,上次我就挂了个礼饭都没吃就回来了。”我说。
“怎么饭也不吃呢?礼都挂了不吃饭岂不亏了?这孩子,也真是的。”听到我没吃饭,母亲又有点心疼那些礼钱,毕竟,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母亲什么都是省吃俭用,掏点钱吃酒席本来就不容易,我竟然连饭都不吃真的太浪费了。
所以后来,村里所有的酒席都是母亲去的,有时候父亲也去吃一回,不过次数很少。每次吃了酒席回来时,母亲都会点评一下有些什么好菜,还有那些菜肴味道怎样。
再后来,我们都渐渐长大了,成了家,母亲也老了,因身体原因,也不想再出去吃那些酒席了,村里的酒席人情就落到了我们头上。不过,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又在外面闯荡了这么多年,也略懂得了中国几千年的酒席文化。在酒席上,一些平日里因各自工作生活较忙来往较少的乡邻们再次相遇也是格外的热情,聊天话题也多了起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儿时趣事,外面生活,一吹一聊间,原来生疏的那份邻里感情又得到了修复,而那种悠然的故土乡情也在鞭炮声里,谈笑声中油然而生。
或许,现在的酒席,我们吃的不是酒席上菜肴的味道,而是在细细咀嚼那种传承千年的悠悠乡情吧。
――2024.3.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