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寻根之旅

作者: 想去乌镇的阿夫 | 来源:发表于2017-04-11 16:04 被阅读199次

    去年,央视正在热播《客从何处来》,讲述几位知名人士寻找自己家族历史的故事,我也想起了自己寻根的故事。

    0.引子

    很小就听家里人说,曾祖父叫何桐生,云南昆明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

    在初二的暑假前,我独自骑自行车去新华书店,找到了一些关于黄埔军校的书籍。书后面都附有黄埔军校各期的同学录。密密麻麻的姓名,翻了几个小时书,眼睛都看花了,也没找到祖父的任何信息,倒是对何应钦将军印象十分深刻。

    一个周末,我跟爷爷讲,要不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新华书店翻翻看?爷爷很开心,一口答应说,等你期末考试完,我们就一起去书店。

    没想到,半个月后我期末考试刚结束,爷爷因病过世。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一个查阅文献的网站。我无意间输入了曾祖父的名字,竟查到了陈予欢先生编撰的《黃埔軍校將帥錄》,上面有曾祖父的简介:

    何桐生(1900-1959)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别号家烱,云南昆明人。中央工兵学校高级班、中央训练团国防要塞研究班毕业。历任军政部第六工兵团连、营、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校工兵科爆破教官。

    1945年任工兵科上校爆破主任教官,西北战干分团工兵大队长,川鄂湘边区绥靖司令部工兵指挥部副指挥,陆军总司令部工兵署少将科长。

    在此这之前,“何桐生”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名字和传说而已,网上的资料让我对曾祖父渐渐开始了好奇。

    可以简单归纳出曾祖父待过的几个地方,昆明,广州,南京,成都。我沿着曾祖父的足迹,开始了这段旅行。

    1.昆明

    上午的火车到昆明,下午我就急忙赶去了云南省档案馆。

    在说明缘由后,工作人员便给了我一张关于讲武堂同学录的光碟,让我自己翻阅。

    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同学录》里有何桐生十八岁和二十岁的文献,原来曾祖父真正的名字是何家荣,桐生是他的号。十八岁那年家住昆明县武庙街,二十岁那年家住城隍廟街。惊喜的发现,原来民国时,那会还搬过一次家。

    问起工作人员现在的昆明还有没有这两条街,说没听说过。

    回来青年旅舍,我问些老昆明人,武庙街在哪里?那城隍庙街呢?也没人知道。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云南讲武堂的路上。过马路时,抬头一看路牌上写着:人民中路,原名长春路、武成路。中上段因近城隍庙街,故称城隍庙街。中下段因有武庙(今武成小学址),故名武庙街。1936年统称为武成路,1998年更名为人民中路。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禁感叹,一百年前,我们家可是昆明的繁华地段。那个激动啊,我把这条街从这头到那头仔仔细细走了一遍。虽然我不知道100多年前,家的具体位置。至少我不想错过。或者说,至少我的脚步能祖辈们的脚步踩在了一起。

    当我走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时,看到一对新人在正穿着民国的服装拍着婚纱照。想起那些曾在这里求学过的朝气蓬勃,心怀理想的少年们,如今已变成文献档案里上一个个冷冰冰的名字。烈火青春,烽烟战场,如今都归于平静。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前留影

    可以确凿,曾祖父190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在此度过了生命的前二十年。而在听家人说,曾祖母童亦如是广东人,但不知具体广东具体什么地方,一说是广州,一说是澳门,但都无从考据。姑婆回忆说一家人吃饭,曾祖父喜欢吃辣,而曾祖母和大多广东人一样,常常喜欢做一些粤式的小糕点给儿女们吃。

    我也不知道曾祖父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是否是在广东认识的曾祖母,是否去过位于广州黄埔岛的陆军军官学校。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又一次出发去广州。

    2.广州

    创立于1924年的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去参观时,工作人员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浙江档案馆对这段档案整理的非常好。

    在广州黄埔军校前留影

    后来登录浙江省档案馆官网,惊喜的找到了一张照片,标注是何桐生当年教导迫击炮时的军装照。照片比较模糊,要付费才能看清晰的。后来我去杭州,找到浙江省档案馆,花了十元钱拷贝何桐生的高清照。

    工作人员说,你怎么证明这个人就是你曾祖父啊?不知是不是工作人员故意刁难我。我理直气壮地说你看看照片,像不像。

    家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并没有保留曾祖父的照片,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曾祖父的样子,我不敢去确认是否是我的曾祖父,回去赶紧拿给奶奶看。奶奶确凿地说,是的。作为后辈的我能够找到曾祖父的照片,真是有幸。也感谢浙江省档案馆。

    此刻,何桐生再也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名字,他好像知道在若干年后的有一天,有个后辈会去寻找他的足迹,将他一点一点还原。

    何桐生

    根据陈予欢先生著的《云南讲武堂将帅录》中,提及1932年至1935年先后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学习,毕业后仍任教官。那么下一站,南京。

    3.南京

    那一定会去位于青岛路江苏省档案馆,被告知没有相关文献,只好作罢。

    那会我还对宋史感兴趣,正巧百度地图说王安石的墓在中山陵附近。到了才发现王安石墓在海军指挥学院,属于军事管理区,不让参观,我又只好作罢。就这样走到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门口。我之前压根没听说过这个档案馆,后来一百度才知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的所在地。现在,它被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

    我友善地跑去和门口站岗的武警哥哥搭讪。武警哥哥礼貌地说没有介绍信,不让进。那会作为学生的我,连什么叫“介绍信”都不知道。还好,我准备的之前查阅到的一些文献,我各种好说歹说。在我强势地软磨硬泡之下,他很警觉地拨通电话,请示了一番,还是让我进去了。

    在说明情况后,留下了我的地址,后来第二历史档案馆里查阅到一张关于曾祖父何桐生的任命令。把这份珍贵的文献的复印件寄给了我。

    曾祖父是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去了位于黄浦路的励志社便是南京中央军校的旧址。

    根据陈予欢先生著的《云南讲武堂将帅录》中,提及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军校迁移西南地区,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少校总兵器教官。

    而我天马行空地想到了一位著名女诗人,李清照。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开始南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让我明白,无论什么时代,个人命运注定是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的。

    那么下一站,自然就是成都了。

    4.成都

    我百度到四川省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地址,在一条小巷子里。我骑自行车一路问过去,只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一个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给了我一本黄埔军校同学会编的一本同学录,已经发黄卷边很旧了,只查到一个名字。

    第二天,骑自行车去成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本档案馆没有关于黄埔军校的档案,让我去了四川省档案馆瞧瞧。四川省档案馆浩如烟海的书啊,根本不知从何查起。

    曾祖父是黄埔军校14-23期教官,工作人员说你要不就随便挑两期查吧。我就挑了最后两期,当时何桐生军衔比较高,应该有记载。

    四川省档案馆有黄埔军校成都时期最全的资料,工作人员把原版给我看。翻着原版资料,感觉很有历史厚重感,仿佛那段历史从书里一页页向我走来,穿过民国,走到我面前。

    封面写有黄埔军校同学录第几期,第一页是黄埔校训,校徽:亲爱精诚;第二页是校歌;第三页是孙中山的照片;第四页是蒋介石的照片,第五页是廖仲恺的照片。然后是每个科的教官和学员名字,最后几页是黄埔军校阵亡的同学名录。

    这些学员,教官全部都不在世,而我在这些名字当中寻找我的曾祖父,希望能发现他留下的足迹,这种感觉真的很微妙。

    作为黄埔军校工兵科上校教官的曾祖父。解放后,去了一家工厂看守大门,这样的心理的落差,是我们后辈远远不能体会的。

    后来我也整理了一下,关于曾祖父的文献,算是我寻根之旅的一点成果吧。

    何桐生(1901-1961)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炮兵科毕业。别名家炯,云南昆明人。中央路军步兵学校机炮工兵高级版、中央陆军工兵学校高级班第一期、南京中央路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

    1922年夏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学习,1923年冬毕业。分发滇军部队服务,历任滇军初中级军职。后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

    1932年至1935年先后入中央陆军步兵学校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学习,毕业后仍任教官。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军校迁移西南地区,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教育处工兵科上校爆破教官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

    借用下《客从何处来》的旁白:“已经不存在真相了,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再重要,重要的还是,经历了这样一段旅程,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它能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但是,我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我最初只知道“何桐生”,似乎是与我有关的一个名字,慢慢通过寻找把他变得更贴切,更真实。不找,他就永远是一个跟我没什么关系的冷冰冰的名字。

    通过寻根之旅,我深刻感受到我家的历史和近代军校史是一样的,从云南讲武堂到南京中央军校到成都中央军校。从昆明辗转到南京,后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随着军校由南京迁至成都。年轻的时候离开故乡,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去过。作为后辈的我们,成都反而成为了故乡,昆明似乎反倒成了他乡。

    这也想起一位台湾作家说过: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故乡不过是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最后的最后

    到去云南昆明寻我爸爸家族的根。后来去湖北麻城,带上杨氏家谱,寻我妈妈家族的根,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去祭拜我们中华老祖宗。

    河南省淮阳县伏羲陵,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山东省曲阜市孔林,河南省洛阳市关林。

    个个,如数家珍似。如果真的要问我的旅行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的话,或许答案就在这里。

    最后引《客从何处来》中的一句话结束吧:

    踏上未知的旅程,去探寻属于自己的历史,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谁会在远处等我的到来。

    我穿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受邀的黄开仁老兵的军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mabelzhang:生命的发散!
      • Aria_zhang:好棒!!!
      • 92db8b1ac9cb: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真的是啊
        想去乌镇的阿夫: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现有个人,和我们自己有血脉关系。真的很微妙,哈哈
      • Maggie玲:旅行大概得意义就是这样,赏不同的景,读不同的人,思不同的物,领不同的境,加油
        想去乌镇的阿夫: @Maggie玲 哈哈,哪里有这么美好。只是去不同的青旅,睡不同的床罢了
      • 光鸽1982:这样的行程 真的 很有意思~! 佩服:+1:
        想去乌镇的阿夫:@光鸽1982 说起来,大概两方面吧。
        从时间维度来看,从做这件事情开始算起,是初中。那时还是在新华书店里翻阅,而后有了互联网,再到后来,去了当地的档案馆里的查阅。
        从旅行来说,其实我是去昆明,去广州,去南京玩。寻根只是顺带的。只是没想到这也是最有意义的。大概这就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光鸽1982:@没有背包的阿夫 是的, 先是好奇,然后想法,计划,出发,调整,总结等 都需要时间。
        想去乌镇的阿夫:谢谢光鸽。哈哈,其实这不是一次旅行完成的,分了好几次

      本文标题:客从何处来——寻根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oe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