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一篇文章,讨论孩子究竟能不能打。
文中指出网上很多一味的强调打与不打都是不对的,而是要分清情况:家长为了发泄情绪地打,是坚决不可的;而有智慧地打,有目的性地打是可行的,关键是打完了如何安抚和教导。
看完之后,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3338215/e949bc4bc60bb0d4.jpg)
我们问问自己:
当我们打孩子时,真的可做到理性地,有智慧地打吗?
如果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是不是可以不打呢?
想过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代替 “打” ——这种最恶劣的惩罚孩子的方式吗?
家长什么时候会惩罚孩子呢?
孩子做错事,家长希望孩子记住,下次不再犯错。家长希望孩子自己能管理好自己。
通常也是家长没有其他办法时,才会采取这种暴力方式,通过打疼孩子,借助这个疼,让孩子有深刻的记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还真有目的性。做错事,被打,就会疼,似乎行为与反应建立起了关系,可是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并不能单纯地从条件反射的这种模式出发。
有的家长认为打孩子是不对的,但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自然而然学会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就是常说的原生家庭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真的有用吗?
面对家长的惩罚,孩子有不同的反应,大致可分四种类型。
认错型
这种孩子为了避免被打,表面上会立即认错,不和家长争辩,并保证下次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事情。这时,“打”对这种孩子是很有威慑作用的,立竿见影。事实上,孩子可能内心并不认同家长的要求。事后,孩子会有行为上的改变吗?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而有的孩子是知道自己不对,才认错的。也想改变自己,并承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常常发现孩子做不到。
从大脑发育来看,孩子的前额叶——控制着理性思维和计划性的那部分组织——还在发育中,一直到成年后才能完全发育好,所以还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孩子知道是不当的行为,但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使有改变也是不明显的。
这时,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督促。而“打”并不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反而让孩子“认知不协调”,认为被打了,就已经为做错事付出相应的代价,不再思考问题本身,弱化了想改变的内在动力。
辩解型
这种孩子也怕挨打,但不会认错,而是想尽借口和理由,百般辩解,甚至说谎。如果说服不了家长,被打了,也是一肚子怨气,对家长有情绪,不满、憎恨。内心也不认同家长的要求,不会因此改变。即使有些认同,但因为有情绪,会更多地采取与家长对抗的行为。如果说谎起了作用,没有被打,下次还会再说谎,久而久之,说谎很可能成为习惯。
固执型
这种孩子不怕打,也很固执,不会和家长服软,坚决不认错,大人打得没力气了,或者有旁人劝说,才能了事。内心一样也是不认同家长的要求,不会因此改变。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的固执,不愿与孩子多交流,那么与孩子内心爱的联结会越来越少。
敏感型
这种孩子天生敏感,怕家长生气,一旦认为自己错了,会主动认错,甚至要求惩罚。被家长打了之后,又会担心家长不爱自己,做事会更加小心谨慎,甚至不敢尝试。孩子认为做得少,错得少,就不会让家长生气啦。因此,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信心会越来越差,心智发展会受到影响。
研究显示:
过去三年,每个月都被打的孩子智商下降10%,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傻了,打笨了。
而注意力下降5%,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上课专注听老师讲课,回到家,认真专注地写作业,可殊不知,恰恰认为有效的管教方式,让孩子注意力受到影响。
自我调节能力下降17%,同理心减少19%,这两点都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有相关性,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知他人的情绪。
![](https://img.haomeiwen.com/i3338215/c18b95af4ef37be5.jpg)
有的家长说,我只是偶尔打一下,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而且,我自己也是被打大的,现在也很正常。
是的,也许孩子和家长一样,自我修复能力很强,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扪心自问,回想自己,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好的记忆,自己都愿意碰触呢?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真的很好吗?与爸爸或妈妈有爱的联结吗?
有的家长说,我不打孩子,我只是罚站,让孩子面壁思过。让孩子自己反思,究竟做错了什么。
然而,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家长要求反思时,却开始神游,天马行空地幻想着;有的想着如何可以说服家长,快点结束这个惩罚,比如,要上厕所;有的则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想;有的则开始委屈地哭泣...... 这些是我们家长期望的效果吗?
引申阅读:《用好这几招,不再惩罚孩子》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