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文学
别来无恙,你在心上——感于《望春风》

别来无恙,你在心上——感于《望春风》

作者: 小橙X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13:44 被阅读0次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一个多么质朴可爱的词语,唇齿流转,仿佛便可嗅到那一丝雨后泥土间新生的芬芳;便可触及那一抹至真至纯的灵魂。我们应当感恩,如若不是它日日月月、岁岁年年的恩赐,我们怎能得以惬意地栖居?怎能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怎能奋不顾身地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可是,似乎我们都忘了。忘了驻足停歇,忘了回头凝望,忘了像小时候那样,再亲切地张开双臂拥抱她一次。告诉故乡:我在,我一直在

    也许,风起云涌的年代,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齿轮裹挟着人们向前走、容不得丝毫的优柔寡断、恋恋不舍。也许,当下我们渴求探索世界的目光太过焦灼,渴求抵达梦想彼岸的脚步太过匆促,耳边呼啸的风声一阵未过一阵又起,掩盖了故乡一声声一句句望穿秋水般的殷切呼唤。那无疑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习惯把它叫做“思念”。

    有人评价《望春风》,说它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也是格非先生对乡村的一次告别,余韵悠长。我认为它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作者笔触温柔至极,不是责备、不是拷问。几乎没有任何歇斯底里的宣泄和呐喊,不像惊涛骇浪般扑面而来,也不像一把尖刀行将刺穿我们柔软的心脏,而像一场绵绵细雨,缓缓地,一点一滴地渗入人心里,催生出一股足以让人笑着流泪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大地

    有两种作品最能俘获人心,一种是离地三尺,一种是接地气。《望春风》无疑是后者。而且很沉稳,有温度,以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为焦点,字字有真情,好像让人体验了一遍这半个世纪的变迁。它像是一本小传,专属于儒里赵村的各色人物。能卜知未来的赵云仙、浑身都是秘密的老菩萨唐文宽、不合群的爱琴人赵孟舒、平静面对死亡的老福奶奶……许多书中的人和事跟我从长辈那里听说的人和事一一吻合。

    几乎每个生长于乡土的人,都能从某些片段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曾经的蛛丝马迹。比如“我”幼时曾把漂亮的玻璃纸水果糖剥开,将红色的糖纸在手心抚平,凑在阳光下看了又看。熟悉吗?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将水果糖玻璃纸小心翼翼地剥下,虔诚地展平,欣慰地压在书本里。或许这在有些人眼中一文不值,但在农村孩子眼里绝对不逊色于价值连城的古董珍宝。正因为是现实生活的投影,所以作者的心情,“我”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同身受。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当属拆迁。当得知村子要拆迁的消息,村民们连夜在新田里栽种果树和茶树,巴望着日后跟赵礼平谈判赔偿款时,手里能够多一些讨价还价的筹码。没有人真心想走的,无论怎样规劝都没有人愿意离开,然后眼睁睁看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变得陌生,直到最后被非常手段全部逼走。

    我不禁想起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我们悠闲地躺在席子上看电视的一家老小突然被门外的骚动惊起,好像是村头的小卖铺旁贴了什么重大新闻。原来是各家的房屋面积和土地面积的公示。拆迁的传言是早就有了的,只不过一直没有动静,直到那天,一张冷冰冰的纸像是最后的告知。那天我站在爷爷旁边,瞥见他落寞得令人心疼的眼神。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眼睛里的光竟然可以瞬间熄灭。

    对我们洛阳的孩子来说,走出故乡,最常想起的故乡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也不是如诗如画的龙门山色,而是村头小摊上冒着热气的一碗牛肉汤,路两旁大片黄澄澄的玉米地和一群率真的人。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不会去关注无聊的明星绯闻和浑涌而来的无营养信息。他们日常的话题只是晚上做什么吃,谁家今年的收成好,要不要明天一同赶集……他们和书中的人们一样,不是圣人,也有私欲,也会破口大骂,但那种真实的亲切感,是无可替代的。

    可能故乡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也不是我们能忍声接受的生活,而是我们最看不起,最鄙视,以为最卑微,甚至可能会唾弃的那种生活。可谁又能否认,那里的人更鲜活,在那里更让人有种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活着的感觉呢?

    其实通本读来,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不得不说,“呆子”是幸运的,兜兜转转,和春琴一同回到故乡,得以在父亲自尽的便通庵定居。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眼前的幸福是战战兢兢的,随时会被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辗轧得粉碎,只能双手合十静静祈愿那一天晚点到来。

        回望而今,原本以为离乡是独立的象征,是出人头地、顶天立地的第一步,于是我们拼了命拼了命地成长,成长到可以和故乡挥手作别。猛然发现,这是漫漫寻根路的开始。能否寻至,没有人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于学子而言,背上行囊,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于长年漂泊异地的游子而言,踏上月台,从此故乡便化为中秋夜,清冷的月亮上,落下的月光。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是所谓“垮掉一代的90后”,大概是缘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们对于“根”意识的浅薄,或者说,一无所知。

    我特别钦佩和敬重两种人,一是保家卫国的军人,一是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似乎乡村教师和无私奉献总是并列出现,可见这种难能可贵已被默认。生活在这个心灵鸡汤肆意横行的时代,寒门贵子当属最励志的人生标本。在我看来,他们的确很伟大,没有选择忍气吞声、没有选择听天由命,而是在命运的战场上打了一场绝地反击的漂亮仗。但是,还没有伟大到值得被歌颂。而那些乡村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样是用尽全身力气披荆斩棘走出乡村,走出贫困,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为了逃离贫困,而是为了回馈贫困,回馈乡村。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选择重新和黄土蓝天相伴,甚至倾献一生。看似不起眼的这一小部分人,正在用微薄的力量支撑着岌岌可危的乡村文化。他们的存在,并没有给乡村的发展注入太多新鲜血液,可他们凭个人所学和执着的信念,相信妙手回春,努力使正在消亡的乡村起死回生。结局是未知的,即使注定失败,也是华丽的谢幕退场。

    再次回归书中,我不太喜欢德正这个人物设定,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最终还是掉进了自己挖的坑。但他办成了第一件大事,一件好事,建学校。他做到了,不得不让人在心中暗暗点赞。大概在每个村子,都曾有一个这样的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吧!

    可现在是21世纪,有人觉得,行走于如今喧嚣繁杂、车水马龙的社会,为生计奔波、为生活忙碌,不得不“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世间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没了就是没了,任你千呼万唤都不会再有惊鸿照影翩翩而来。

    多少乡村正在无声无息地消失,多少口耳相传的文化正在如风吹落花般湮灭,多少手艺最后的传承人、多少秘密唯一的知情者正在老去?如果再不去珍惜,再不去保护,等到永不再见了,真的会后悔的。当你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甚至奄奄一息的时候,也许都会流泪,不是幸福满足的眼泪,而是遗憾悔恨的眼泪。

    所以,我愿化身春风,不为滋润万物,只为带着一颗平和的心,作一个永恒的守护者,绵延一份似曾相识的温暖。而给予我这份温暖的人,名字叫故乡。

    回家吧,回去看看那片久违的土壤,站在村口的梧桐树下、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旁、站在乡间的潺潺溪流边,轻轻地说一句:“嗨,你好哇!”用心听,你分明可以听到萦绕在天空、久久不愿散去的回应声:“嗯,别来无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来无恙,你在心上——感于《望春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uk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