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不要拿孩子的未来,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不要拿孩子的未来,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作者: 十月妈妈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9:27 被阅读5次

    我的闺蜜最近很焦虑。

    女儿满三岁,七月份从老家接到城里上学。

    母女团聚喜悦没持续多久,她就开始各种发愁。

    “我现在后悔让女儿留在乡下了……”

    “邻居家的孩子,四岁能背几十首诗,我女儿只知道要糖吃……”

    “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英语舞蹈样样会,我女儿……哎……”

    我自然理解她的心情。

    作为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十项全能,自家孩子“一无是处”,能不着急吗?

    果然,没多久,她就打电话给我说:花光自己的工资,给女儿报了四个补习班。

     “孩子能承受的了吗?”

    “没关系,人家孩子能上,她为什么不能?我这还算少的,给孩子报七八个的大有人在。”

    说这话的时候,她心情愉悦,之前的焦虑一扫而尽。

    看到她,再看身边为孩子各种谋算规划的家长,我瞬间意识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遗余力为孩子教育投资,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从始至终,作为父母,我们只看到我们的焦虑,却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

    表面上,我们为孩子全心全意。

    实际上呢?

    我们不过是拿孩子的未来,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这个社会很容易让我们焦虑,衣食住行,工作生活……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挑逗起我们的焦虑。

    你自己算过吗?

    你一天对孩子说多少句“快点”?

    孩子起床慢了,快点;

    孩子吃饭慢了,快点;

    孩子喝水慢了,快点;

    ……

    几乎生活中的任何场景,只要到了孩子身上,都可能换来一句“快点”。

    这两个字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当我自己有意识地统计的时候,吓了一跳!

    我对孩子每天至少说30句“快点”,还是在克制的情况下,如果不克制,那得有多少句?

    “快点、快点、快点……”

    能快多少呢?

    快不了多少的,我们都清楚。

    但忍不住还会不断催促,甚至因此大发雷霆。

    为什么?

    内心焦虑。

    我们习惯了社会施压给我们的节奏,以为快就能够适应社会,慢迟早要淘汰,所以,即便明知道孩子仅仅是孩子,还是不自觉地去催促“快点”。

    其实又何止是这些。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如意、做错一道数学题、画画不如别人、背书不如别人甚至长相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都会陷入焦虑。

    然后想法设法让孩子追上来,赶上去。

    于是,有了深夜凌晨在幼儿园门口睡帐篷、排长队的家长,有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上名校的渴望,有了孩子赢在起跑线太晚,要赢在出生前的疯狂。

    我们如同投资房产一样,疯狂地投资孩子,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为自己催眠,让自己安心。

    但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用力过猛、揠苗助长。

    就像香港教育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采访的高中生所说: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应该过早加速。

    道理人人都懂。

    可是,别人都这么做,我自然也要做。

    至少,在随波逐流的过程中,大家和我同在,内心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

    到最后,只能说苦了孩子。

    事实上,如同欲望一样,疯狂的教育投资后,我们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却不会得到永久的满足。

    孩子琴棋书画学得不错,人家孩子能编程,要不要再报一个班?

    孩子记忆力强,要不要想想办法,开发一下智力,说不定也是一个小天才?

    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长那么高,是不是让孩子学个篮球锻炼身体?

    ……

    我们的目光从来不在自家孩子身上,而是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

    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仿佛自己看到同龄人套现多少个亿一般,心里立刻开始紧张焦虑,坐立不安……

    然后回家逼着孩子读书,逼着孩子优秀……

    结果呢?

    根据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5.2%的人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米兰·昆德拉说,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已经被父母的焦虑压制到极限,在此情形之下,生命反而微不足道,了无轻重。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心性直接影响孩子的前程。

    如果父母自己都每天焦虑不安,你不可能指望孩子心性稳定。

    都说教育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焦虑,保持心性的稳定。

    只有当你找到自己的节奏时,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孩子的未来,以及根据孩子的特征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杨澜教育孩子,主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陪伴。

    孙俪曾表示,她对孩子的教育既不是“虎妈式”也不是“鼓励式”,而是“哥们型”,她跟孩子聊天就像朋友相处一样,不会拿出所谓妈妈的尊严。

    ……

    这些优秀的父母之所以优秀,不是嘶声力竭,拼尽全力地去投资教育,而是他们对自己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前行节奏。

    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焦虑不安,反而能在巨大的社会躁动中保持个人的冷静。

    对孩子同样如此,他们不会轻易从众,不会盲目跟风,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的人生经验和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所以,他们看上去毫不费力,实际上早就深思熟虑。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中说: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也是我在教育中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

    所以,在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前,要先冷静地扪心自问,你的教育主张够明晰吗?

    是出于焦虑后的解压逃避,还是真心为孩子的脚踏实地?

    如果是后者,那么大胆往前走,不用担心别人的非议,

    如果是前者,那么请你先停下,好好想想、认清自己。

    毕竟,孩子的一生不能重来,容不得因为你的焦虑,毁掉他们的大好未来。

    --END--

    作者:乐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拿孩子的未来,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xe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