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未病的定义
一直以来我对“治未病”这个词的理解都停留在《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故事里。但当我去治未病中心实习的第一天,我就被科室里的状况给弄傻了。科室里躺着每一个动弹不得的病人,只能张口呼吸的病人,大多不是昏睡就是意识模糊,有的老年痴呆、有的下肢瘫痪、有的肌肉萎缩……
“这个科室真的确定叫治未病吗?”“不应该叫做治末病会来的更准确一些吗?”这里的患者大多都是病情稳定得不能再稳定,因为不能再差下去了,只能说已经够差了。就算积极治疗也预后较差或者反复发作,所以患者家属们都是抱着消极的心态去面对。
“治未病”是这样子的吗?我表示理解不了。
直到前不久有一个新收病人的家属冒昧地提出了一个关于治未病定义的疑问,她表示从来没在别的医院见过有这个科室,想要了解一下这个科室主要是治疗什么方面的。
师姐做出的解释是:
“治未病”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未发生的疾病做到预防,简单来讲是养生,调阴阳平衡,调气机升降;另一方面是指已经发生的疾病进行干预,减缓病情加重的发展趋势,做到稳定或恢复的状态。
听到师姐的解释,我才开始有点释怀。科室里有病情较轻的患者,也有病情严重但家属不愿意去ICU的病人。有的病人住院只是为了做全身体检,或许这就是预防;而有的病人住院却托付上了自己的后半生,或许这就是已经发生的疾病。
也许这便是“治未病中心”存在的意义吧。
二、治未病的现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科室里大多数患者就好像是这句话活生生的例子。
那些大面积脑梗塞,终日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患者,好像被世界遗忘似地抛弃了,对于家属来说他们活着却仿佛已经死了,甚至可以用上预见死亡这四个字,离开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他们打从心底里便早已坦然接受。
科室里还有一些肺部感染,多重耐药且需要隔离的患者,患者家属治疗态度也十分消极,签字拒绝抢救工作,也不补液不抗感染,告病重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因为家属们觉得这是给患者增加痛苦,看见患者打针到皮肤淤青的样子,心里十分的不忍和难受,希望患者在人生最后一程能安详一点地离开。
除去脑梗塞、肺部感染的患者,科室里占比例较多的还有一些老年痴呆患者,他们记忆错乱,天马行空,有时交谈中还流露着止不住的可爱。
有一个老年痴呆的患者有时候会说自己头上长满了豆芽,耳朵后面有很多野草,身子板下全都是脏兮兮的泥土;有时候却说昨晚有人来偷了我两件衣服,城堡变得好高好高;前五分钟说自己的照片好看,后五分钟却皱着眉头说哎呀我长得真是一般。
另一位老年痴呆的患者总觉得自己每天没有大便,甚至觉得大便困难,看护阿姨却说她其实一天大便好几次;晚上睡不着觉还总要找护士拿药吃,只要吃了药就睡得着,其实只是给她一粒维生素片,让她有个心理安慰。
还有一些情绪无法自控的患者,会想要你晚上留下来在病房里陪她一起睡,不然就会有小情绪甚至要哭泣,她哀求你、你劝导她成了每日循环;“你晚上留下来陪我好不好,我不想要一个人睡。”“你昨天怎么不陪我睡,你又骗我,我不跟你好了。”“跟我睡啦,留下来吧。”说着说着就要开始哭泣,完全不像一位八十几岁的老太太,活脱脱似的小女生。
当然还有为数不多的癌症患者,喉癌、肝癌、乳腺癌、直肠癌……,下肢截瘫或者肢体萎缩的也比比皆是。有些患者一动不动地躺着、终日嗜睡状的样子看似死了,其实躯体还活着,有些患者虽然神志清醒反应迟钝,但长期居住在医院里的他们或许都已经死在家属们的心里了。
三、治未病的冷暖
科室里的患者基本都是退休的领导干部,但又如何呢,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式,如今维系着他们的不是金钱或是权力,而是人人平等的健康。
All the bright,precious things fade so fast.And they don’t come back.
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
你会很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匆匆流逝后所遗留下来的,并没有随着金钱物质的湍流带走一星半点。我们的存在终究不过是一张床位,我们还是我们,是有一天会随风而去的骨灰粉。
记得到治未病科室实习的接连三周里都有患者去世,当看到患者家属表示明白的点头,看到家属在病房里默默擦眼泪,看到殡仪馆的人员抬进科室的棺材……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眼前,那些画面至今仍在脑海里无比真实地浮现。初次面对在医院的生死,感慨总会有很多,生死太无常了,脆弱得让人感受到一种令人烦躁的失重,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一样的无力感,只能眼睁睁地任由它放肆讽刺。
会感到不甘心吗?是生不甘心,还是死不甘心呢?不甘心一生的波澜,最终却终止于在医院里呼吸衰竭死亡的命运吗?不甘心于尘埃落定曲终人散的孤独患者,到头来走的却只是他一个人?待到情绪平静下来,理智的去面对现实后,释怀的心态反而会更多。生存到了没意义的地步,那么死亡就会变成“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的说法。如果说生死面前看淡,人生路程难免跌撞,那么释怀的我们总还要有一个活下去的寄托,便只剩下当下。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present.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神秘莫测,只有今天是珍贵的礼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现在。
科室里所有患者的年龄加起来达上千岁,而对于科室里的每一位患者而言,他们能珍惜的只剩当下,多拥有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永远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值一提了,所以,让人感觉到荒唐的不是当下二字,而是永远。
毕竟你我之间什么都抓不住啊,唯一抓住的不过只是当下的这一秒。这一秒过后的我们又会变得一无所有了不是吗?我们总是希望得到苦尽甘来的美满,人生历程储蓄而来的丰厚奖励,但如果说长寿却穷困潦倒,众叛亲离,抑或是病痛缠身,那么长寿反而会成为折磨人心的苦药。我想告诉的不仅只是患者及患者家属们,还有我们。要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的体现,那么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价值的事情。
All we have to decide is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that is given us.
我们要决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该如何做。
望望科室里那些患者的家属,有的女儿日日煲汤带来病房亲自喂给母亲,有的儿子天天来病房亲自给母亲做康复治疗,有的子女日日来病房带父亲在医院里转转,让他呼吸新鲜空气;
有的儿子却连三餐都计较开销得太多,建议换成一日两餐;有的女儿希望医生写个证明自己父母神志清醒的字据,因为要卖掉父母的房子;有的子女觉得治疗也没效果,签字拒绝了所有治疗,却不愿意带患者回家。
对比之下,不知道心痛不已该是谁。对于患者,他们自身自然是只剩珍惜当下;对于患者家属们,他们则是在患者为数不多的有限时间里珍惜和陪伴他们;对于我们,我们更是要在有限的生命旅途当中珍惜那些值得我们爱的人。
我还依稀记得龙应台的《目送》里写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条小路上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便意味着我们拥抱父母的机会会变得越来越少,等到有一天父母真正消失在转弯处时,心境就会像掉进眼里流出泪来一样席卷内心,缺憾的想法却只能永远停留在胸膛左下角。或许,尽力地减少生命中的小缺憾,才会感觉到拥抱生命的力量是可以十分鼓舞人心的。所以更加的提醒着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抓紧守护,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发现缺憾,到那时的心痛更是于事无补的。
有时候查房的我会想起黄渤在回答“你懂不懂父亲”这个问题时说的话:一开始不懂,后来好像懂了,现在又不懂了,因为我爸爸已经糊涂了。这思量许久以后的回答像是囊括了子女与父母之间不同阶段的心态改变,却让人深刻地烙印在了心里。
这种回答关乎着一种序序渐进的人生慢慢体会出来的感悟,直到有一天我们才会明白,“孝子不匱,永赐尔类”这句话并不是一个道理,而是一个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