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各有心,心各有见①。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②。养兵千日,用在一时③。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④。
【校注】:①见:见解,看法。语出宋代王令《夕日操》:“绎绎道周,伊谁之园,夙不筑自垣,今安以樊,人各有心,亦不思旃”。②逢:遇到、遇见,引申为体会、体验。语出唐代辛替否谏疏:“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臣请以有唐以来,理国之得失,陛下之所眼见者以言之”。③有不少版本作“养军千日,用兵一朝”或“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语出《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④语出《五灯会元》卷十七:“赵州老汉少卖弄,然则国清才子贵,家富少儿娇”。
【译文】:人心各不相同,见解自然有别。说得再好不如亲身体验,耳熟能详不如亲眼目睹。军队长期备战,用在关键时刻。国家清明人才方显可贵,富家子弟常常娇生惯养。
【夕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真才实学,更希望自己拥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真才实学需要勤学苦练,施展才华需要好的舞台。
求知需要多读书。书是知识的载体,同一本书在不同人眼里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鲁迅先生就《红楼梦》有过这样的评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哈姆雷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写成的世界名著,有关这本书的评论在西方也有一句名言: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不同,他们阅读同一个作品的体会也会不同。了解一本书,我们不能光看别人对书的解读,要去读原著,读了原著才能不囿于他人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从书中悟到真谛。
求知更要实践。现实生活中同一件事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往往有差异,其中夹杂着陈述者对事件的看法。因此,要知道事情真相,不能道听途说,要亲自到现场看一看,听一听。汉代刘向《说苑》中讲了一个“魏文侯使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一带),要求他“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如何实现?魏文侯告诫他,每个地方都有贤达豪杰和善辩博识的人,都有善于揭人短处、避人长处的人。你到了那儿,一定要多亲近贤达豪杰,多请教博识之人,多听听那些喜欢揭人短处、避人长处的人的话,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去深入调查。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自去走一走,走一走不如亲自做一做。一个人初到一个地方做官,好像突然到了一个暗室,什么也看不见,时间长了才能逐步看清楚,看清楚了才能想出治理办法。据史料记载,西门豹到任后谨遵魏文侯教诲,把邺治理得井井有条。
本领还要勤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真正的本领需要日积月累、勤学苦练。盖叫天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细心观察自然界物象的活动姿态,以丰富武打技术和人物形体美的造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他擅长演武松戏,有“江南活武松”之称。为了表现目光有神的武松,平时训练时,盖叫天用火柴棒把上下眼皮支起来。当他登台表演武松时,眼睛一瞪,炯炯有神,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在盖派名剧《恶虎村》中,盖叫天创造了一个非常优美的身段——“鹰展翅”,这是盖叫天借鉴苍鹰展翅的形态演化出来的。为此他中年时还专门养过两只老鹰。盖叫天到了中年,已是名声大噪,可他练功却从不懈怠。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用武要有舞台。人有了真才实学都希望能有个用武之地,然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汉书·霍光传》有个“曲突徙薪”的故事。有人看到有户人家的烟囱直上直下,旁边还堆着柴草,就提醒主人把烟囟改为弯曲,移走柴草,不然会引发火灾。主人不以为然,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里一起帮忙才得以扑灭。其后他杀牛置酒,感谢前来救火的邻居,唯独没请提醒他“曲突移薪”的人。后来有人对他说,你当初听了他的建议就不会有这样的损失了。主人听后恍然大悟,把建议者视为上客。《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中的田丰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他力劝袁绍不要出兵,结果惹怒袁绍被打入大牢。袁绍出兵果然大败而归。狱吏对田丰说,这一仗应了你的话,袁绍应该放你出去了,值得庆贺。可田丰说“我今天要死了!”狱吏问:“为啥?”田丰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不信。不久袁绍派人拿着剑来到牢房,说要取田丰首级。两个才华横溢的人结局迥然有异,关键是他们服务的对象各不相同。因此,在人生道路上,遇上识你的单位、识你的伯乐,要好好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