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亦染心田
不轻易合群,才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致年底被聚会逼的左右为难的我们。
01
“下班聚会,去吗?”
“下个星期三吃年饭,别忘了!”
“你初四有时间吧,大家好久没见,一起聚聚?”
……
每逢过年,就无比怀念曾经安静如鸡的交际圈,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和必要的社交活动,所有业余时间全由自己支配。然而一到年底,所有的平衡都被打破,大大小小的聚会一窝蜂的全部涌来,总有那么几个是你避之不及的,去或不去,成了难题。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聚会意味着机会。是一种结交朋友、增进感情的机会;也是一种抓住未知、积攒人脉的机会;还是一种认清局势、调整自我的机会;更是一种自我觉醒、重新出发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不是天上掉馅饼,直接掉在你面前的,而是需要你从层层细节中抽丝剥茧才能牢牢抓住。
只可惜我们容易受过去经验的桎梏,还未细细思考,就打从心底地排斥,即使人到,心也未到,往往一场聚会下来,精疲力竭,毫无所得。
我们会埋怨聚会占用了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使各种琐事都不得不堆砌在一起,让人心烦意乱。殊不知换个角度看看,这恰恰是给我们一次重新整顿时间、提高效率的机会,逼着自己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更多的事情,逼着自己学会从繁杂的事务中进行取舍和精简,逼着自己学会在生活中的各种突发状况中灵活应对。
我们也会吐槽现在的聚会性质大变,攀比、拼酒、尬聊……完全提不起一丝兴趣。即使换个角度,也找不到一点值得浪费时间的理由,既然如此,何苦委屈自己?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聚会都值得去,也不是所有的聚会都要拒绝,我们终要学会有所取舍。低质量的社交,不去也罢;遇到不得不去的,与其带着埋怨和抗拒的心情,不如跳出固有的思维,换个角度看看,你也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2
然而每当你下定决心想要张嘴推脱,总有几个不和谐的声音说你“不太合群”。
难道,不去聚会就是不合群吗?
当然不是!
就拿这个例子来说,2017年12月份,由网易CEO丁磊组局,汇集了当今国内最顶级的互联网行业领导人,如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刘强东、余承东、周鸿祎、张朝阳等,堪称中国互联网最强饭局——乌镇饭局,却唯独少了马云的身影。并且,这是他连续4年消失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佬饭局了。
对此,马云回应到:“我没有想过参加还是不参加,反正也没人邀请我,当然邀请我也不一定有时间,我觉得来了应该多做些其他的事情,要关心来了乌镇你表达了什么讯号,你学到了什么,分享什么东西可能更重要。”
是啊,正如这句话所言:“真正的合群不是湮没在群体中,被群体磨灭掉个性和闪光点后弄丢自己,而是为群体注入新的生命力,互相容纳,互相激发,从中看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从我们看来,马云的独来独往显得有些不太合群,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于他而言是更重要的东西,与其为了合群而合群,去进行那些于己无利的低质量的社交,不如花点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要谨记: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或是几句尖酸的讥讽就轻易合群。坚守你自己的初衷,做自己想做的事。
03
曾看过一篇文章,用俄罗斯方块来解读合群,觉得很有意思又一针见血。
它指出:在游戏中,我们变换下落小方块的形状,让它能够和底部的方块吻合,变得“合群”。这里的“变换形状”不是盲目改变自己,降低标准,为了合群而去合群,而是保证自己的内核不变,换一个让自己和群体都更舒服的姿态,彼此需要,互相填补,彼此相融,组成一个没有缝隙的群体。
是啊,我们就像下落的小方块一样,都有着自己各自的形状,天生圆融如“I”型,似乎放到哪里都合群,天生反骨如“S”、“Z”形,即使拼命调整方向,亦难100%融合于集体。
但无论你是哪一种形状,你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群,互相容纳、互相激发,前提是你愿意为了融入集体而打开自己、调整自己。
04
作家熊培云曾说过:“一个人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中匆匆度过一生。”
如果你以“很忙”为借口推掉聚会,只是为了在家睡个懒觉、玩个游戏,那么这和害怕孤独成天在饭桌、酒桌、夜店、聚会中寻找存在感的人其实并没有两样。
同样是荒废时间,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时间是你自己的,无论你是选择聚会还是选择独处,都不要让这一切毫无意义。要知道,把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藏着你的天性。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