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208210/be80c9bbec963b10.jpg)
民国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其一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其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其三也。古典诗词是国人的美好精神家园,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同样的情感,却在诗词的国度里有着各自的一方境界。同样是悲观,在诗人的笔下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本文今天就试来谈一谈中国古典诗词中悲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句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面对流逝的芳华,面对曾经的辉煌,心有悲伤却无可奈何,徒留感伤却只能发发牢骚。这是你的悲伤,也是我的悲伤,更是所有众生的悲伤。或因风吹花落,或因沧海桑田,或因人去楼空,或因物是人非。总之,原因就像那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言: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常之风吹散缭乱之心,于是悲伤便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撩乱边愁说不尽”,诗人将其诉诸于笔端,缓缓流淌在纸上。因为这一切缘于无常,所以这一切无可奈何。那年孟浩然登襄阳岘山,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见“羊公碑字在”,于是“读罢泪沾襟”;那年苏轼一场幽梦,梦亡妻归来,叹“十年生死两茫茫”,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了就是悲了,难过就是难过,不加隐瞒也不必去隐瞒,众人皆可懂,众人皆可悲。千江有水千江月,大地上的每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故事,不过青空的明月惟有一轮。第一重境界的悲伤虽然在内容上各有差别,不过也有其共同普遍的情感基础与精神依托,即因受外界事物无常变化的影响,所引起人心理上的落差、不平衡和情感上的失落、忧愁、苦恼乃至愤懑。在效果上,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能直接激发读者的情感体会。这就是第一重境界的悲伤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08210/b2df8a1b696b6c0f.jpg)
第二重境界,即“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句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如果说第一重境界的悲伤是一种缘于无常的悲伤,那么第二重境界的悲伤就是一种关于孤独与寂寞的悲伤。如果说前者是行走在万家灯火的人间,那么后者就是漂浮在云端上与潜伏在深海底。周国平说过:“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那么孤独与寂寞就是对悲伤的悲伤了。拥有此种感情的人总是因为对人生、世界、生命看的太高、太远、太深,却因“高出不胜寒”,总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总是“把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遂有“弦断有谁听”、“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叹。诗人说人人都是一座孤岛,其实这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对人与人之间不能心照不宣、心心相印的一种深深失落。屈原放逐,于汉北楚先王庙前作《天问》,名为“天问”,实则“问天”。只因心中一腔忧思无人可诉,无可奈何只能发问于那至高至上、玄而又玄、形而上的苍天。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大体也是出于此种感情。古往今来,寂寞者未必高尚,但高尚者大多寂寞。此种境界的悲伤较之于第一重境界的悲伤,又更进一步,更高一层,因其视野广阔,自然其意境也就更为深远奥妙。在古诗词中,此种悲伤往往会给读者一种浓烈的苍凉雄浑之感,宛如大漠中一人仰望苍穹。因此受众要比第一种狭窄,若没有实际经验与体会,读者只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断然不会有真正的感性认识。此是第二重境界的悲伤。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08210/eb7d370edf169c7d.jpg)
第三重境界,即“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北青萝》。前两重境界的悲伤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我的感受与体验,是有我,而到此境界豁然一转,是无我。古诗词中悲的最高境界就类似于佛家讲的“大悲”,大悲无泪,大悲无言。诚如朱光潜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用泪表达的出的思想和情感原来不是最深的,文学里面原来还有超过叫人流泪的境界。”惯性的观点常认为悲伤到深处就是万丈深渊,一片死寂,其实那还只不过是停留在第二重境界上罢了。悲伤到尽头却是沧海一声笑,是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笑中的泪水早已经蒸发在天地间,归于尘寰,与日月所合了。这里不得不提庄子,庄子妻逝,他却鼓盆而歌,看似无情透顶,实则情到深处而众人不能觉也。他说:“我独何能无概然!”然而仅仅沉浸在自我悲伤的潮涌中,是终无所得、无济于事的。庄子深明此义,所以能够心开意解,对自我的悲伤进行一番超脱的升华,圣人之所以为圣,莫不由此乎!第三重境界的真义,真非言语所能尽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08210/7d204cbfd54d2b9e.jpg)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古典诗词中三重境界的悲伤于此略微一谈,愿读者冷暖自知,皆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