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贺岭峰老师的网络直播课,《为孩子植入幸福的种子》。从最后的四条建议开始,记录一点听课感受。
1.学会倾听
从学习心理学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太重要的词。因为倾听不只在听,也是一种用心的陪伴,“说”的重点是自己,“听”的重点是对方。当你愿意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愿意听他表达并且听懂他表达的时候,彼此间会有一种宁静的流动感,内心会出现松动或者释然,而关系由此靠近。
倾听孩子,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有时是无法投入。至少隔了二十多年的年纪,关注的东西,喜欢的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差别,想要真诚地去喜欢孩子喜欢的事物,很多时候并不是本然,而带着应然,而这样的投入感会比较浅;且作为成年人,有那么多的“正事”需要去处理和应付,陪伴孩子只是附带,在心里想着自己事情的时候,如何投入呢?
有时是急于回应和判断。岁月给人很多有用的经验,也会形成一些固有的感受,这些经验和感受,会在倾听之前脱口而出。比如孩子告诉你一件不开心的事,此时,他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或者只是静静的陪伴,但我们很容易给出的是:你为什么不开心,你怎能不开心,如何才能开心?在情绪没有得到处理的时候,道理几乎没有任何效果,还可能因为道理,而阻止了彼此情感的流动。
如何倾听?尽可能清空经验和感受,什么都不带,只带着愿意和投入。听你说,共情你,陪伴你的沉默,看见你的快乐或者悲伤,只是这样。
2.多说“琐事”
看到这一节,会想到什么聊天是愉悦的。好像就是聊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然后在事情中呈现彼此的价值观,如果恰好是同一的,就会充满惊喜和知己感,如果不同,但是内心够敞开,也会遇见或者见识很多不同的角度。“琐事”既不以问题为导向,也不以效果为导向,但是在琐事的叙述中,有时候问题自然消逝了,而效果会水到渠成般在未来的某处等你。
工作中,这类聊天会影响效率,但是亲密关系,这类聊天其实是滋养,它能让彼此有连结,会让了解更深入。亲子关系中,感觉小时候,这类聊天应该是很频繁的,那个时候,爱自天然,孩子也喜欢发问,长大之后,很多话变成了教育和指导,以及布置和检查。
贺老师所说的“琐事”实际上也并不是真的“琐事”,我理解为比较轻松的聊天氛围和内容,这样的情形下,父母想要表述的道理,可以以比较感性的方式直接抵达孩子的内心。
3.和孩子有共同的秘密
分享秘密,是分享感受的高级形式。在一起完成事情或者攻克困难的过程中,因为共同付出或者达成共识而有同伴的感受,如果遇到挫败,也可以一起面对情绪,解决问题。
很多关系的深厚,都是因为一起经历。经历的是事情,靠近的是关系,磨合的是彼此相处的模式。亲子关系实际上也同样如此,血缘关系只是出发的条件比较好,要在路程上顺利前行,还是要给相处足够的亲近和信任。共同的秘密,蕴含一起经历,以及在经历中这样的亲近和信任。
4.多讲家族故事
家族故事?我们都是普通家庭,会有什么家族故事呢?这个倒是不常做的。这是听课初始的感受。后来觉得,也会讲的。比较多的是,碰到一类事情时,会讲我小时候怎样,祖辈小时候怎样,也会讲我们家族里读书读得好的弟弟妹妹的故事。只是,都是不经意中讲,都讲得随性随意。老师是如此说的,家族故事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族的力量会成为孩子内心的力量。
那么,其实要在讲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挖掘并表达故事中本来就有的快乐、希望、幸福和顽强等特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注入能量和力量。
老师在课堂中还讲了一个老鼠的例子。如何让一个抑郁的老鼠疗愈?就是激活它以往幸福快乐的体验,不断激活,丰厚它的感受,慢慢就把抑郁移挪出去了。那么,现在,当孩子还在身边的时候,是否要给它更多的幸福的力量呢?不是技能,也不是学习成绩,唯有幸福的力量和美好的人生体验,才能成为孩子未来很重要的力量来源。当然,并不是说技能和成绩不重要,我们无法避免,但是不要因为这些而忽视了幸福能力的储备。什么是幸福的能力?就是在生命早期为孩子注入快乐、希望、幸福、顽强的元素,当孩子力量越足,才能走得更远。
另外,还剖析了父母对孩子不良情绪的来源。这一节其实可以展开很多。一是自己童年期被对待的方式;二是对自己状态的不满、困惑、焦虑,这些不满的情绪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把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成孩子的问题去评价。
昨天,和几个朋友说到婚姻关系,随笔最后写了一段话:不放弃努力,但也接纳当下所有的状况,那么,即使冬季,一样花开美丽,保有暖意。其实,也可以用在亲子关系。努力经营和孩子的关系,接纳孩子和自己所有的状况,那么,即使仍然有很多情绪和困难,也一样能够成长,并在彼此共同的成长中感受温暖和深情。
为孩子植入幸福的种子,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修通和成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