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岭峰老师《为孩子植入幸福的种子》这堂课后,报名听他的5个课程系列讲座,今晚回放第三讲。前面第一讲是《看见孩子的情感世界》,第二讲是《直面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第三讲,也是这个题目,《为孩子植入幸福的种子》,主要讲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培养孩子快乐独处的能力。
独处,其实是和自己的关系。独生子女一代,或者说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在生命的很多时候,需要独处,那么如何在独处的时候依然快乐呢?首先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前提,是必须懂得照顾自己,可以高质量地温饱,有强健的体魄。这个能力其实也是需要培养的,比如把日常琐事处理得妥帖清爽,对饮食和健身有计划和自控能力等等。其次是接纳自己。就是能够开开心心地面对自己,不厌恶自己,不放弃自己,无论碰到什么事情,始终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第二件事情,是学会跟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和别人友好相处,就是和别人的良好关系。老师说,要有意识地支持孩子,如何支持?提供时间、空间、精力、经费,让他学会和别人交往,要帮助他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他生命中留下几个好友。在这个网络时代,这个交往不只在线下,也包括在线上。这是第一步,有好友。第二步,是不管碰到怎样的一群人,都能和他们友好相处,还能有从中挑选出那个支持我、让我生活地更有品质的人的能力。这句话稍稍有点拗口,我感觉,其实是影响和吸引。当一个人拥有了和大多数人友好相处的能力,自然会产生影响力,会反馈到同样一份友好和信任,也会有吸引力,吸引有同样品质或者渴望这种品质的人接近自己。
第三件事情,积极成功的叙事模式。
就是让孩子以积极正面的心态讲自己的生命故事。一件事情发生了,怎么讲,是外在归因,还是内在归因?其实,不在于事情怎样,而在于我们的解释角度和归因模式,就是以怎样的风格、口吻、视角,来解释你、我和他人。在人生剧集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英雄,还是受害者?其他人是恩人、看客还是加害者?植入孩子内心的故事版本不一样,孩子将来的人生命运就不一样。如果把孩子定位成懒惰的人、拖拖拉拉的人、不听话的人,或者胸无大志的人,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变成这样一个人。如果把他定位成一个自觉的人、努力的人、有价值的人,或者能够给他人带来快乐、有善良之心的人,那么他也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三件事情,其实还是需要父母自身的修通,言传是有意识的部分,在亲子关系里往往会比较干涩,而身教是一种示范和引导,什么也没说,就默默把方向指好了。
培养孩子快乐独处的能力,自己要先会快乐独处吧;让孩子学会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己要先可以和别人友好相处吧。而最难的一点,是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叙述人生故事,因为前面两件事情,还是有方法的,很多可以落到行为上,最后一件事情是内心的信念,只有不断觉察、完善、修正,才能叙述好自己的人生故事,从而引导孩子去叙述好他的人生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