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大江健三郎为诺贝尔获得者,年轻时曾经历过战争。危害而残损的生命让大江健三郎震惊,他谴责战争的残忍,也由衷地为那些受到侵害的无辜生命而悲哀。这场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灾难不仅限于那一代人,他们的后代还要面临辐射的危害,这种勇气是难得的,但是广岛的居民们大都具有了这种勇气,这也是促使大江健三郎创作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写书,目的不是贪名图利,而是为了给更多人带来难得的勇气,他是这种勇气的传播者,有时也是创造者。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也和他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他27岁那年,他的长子出生,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织外溢,和小说中鸟的孩子的状况是一致的,并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鸟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作者大江健三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产生的内心苦恼。鸟对于生活的拷问、对有这样一个孩子所感受到的痛苦与无措,是大江健三郎的真实体会。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孩子,他才能写出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鸟是主人公故事里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也从他的身上体现出来--懦弱的人的一切缺点:逃避、忧虑、放纵、不负责任。这似乎不是鸟的本来面貌,因为他也曾经很有朝气,对世界充满希望,甚至一度是个小混混,热衷于与人斗殴。在压抑的世界里,鸟尝尽了生活的一切压力:婚姻的不如意、性的不满足、事业上的失意、丈人的轻视,而他残疾儿子的出生更是使得他陷入一个梦魇之中不能自拔。在他眼里,儿子就是一个长着两个头的恶魔,他的出生使得鸟陷入了一个困境:到底是保住他还是放弃他?由于孩子的畸形,医生对孩子生的否认,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态度。鸟很快就在内心作出了选择:就让这个孩子自然的死掉吧。
然而内心无法从道德困境和私欲的矛盾中脱身的鸟,只能钻入旧情人火见子的温柔乡,用性与酒精麻痹自己,迷失了自我。
如同躲在洞穴中的老鼠,得益于暂时没有强光的侵扰,自得其乐,深信落入的洞穴是强大的庇荫所。此时无人知晓的黑暗对鸟来说好像真的屏蔽掉了一切负担和压力。
而当鸟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过去生活的影子,无法卸下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人的责任时,他知道如果真的让儿子死了,自己就是杀死他的凶手。他宁可放弃火见子,并且重新跳入牢笼之中,也不愿意做一个杀子的父亲,尽管逃避了责任,却要受一辈子的良心谴责。故事的最后最终发现孩子只是生了小病,最终鸟回归了自己的家庭。
作者通过象征性的叙述赋予“鸟”心灵炼狱般的体验,不断沦陷,不断自我堕落后脑中又持续闪烁对弃子的牵挂。忧愁多感又消极,遇事极其敏感胆怯,连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绰号最他来说是在合适不过。然而,懦弱和犹豫,从一开始种下劣根,到最后演变成对自己所犯下迂腐行径的不断惊忧,那一点点自我审视的灵魂之光,给了他走出这场幼稚青春的希望。
可以想象得到,这段无比伤痛的经历,给了学习文学已久的大江健三郎一次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身为人父的他,渐渐地,减少了在之前作品中不断喷薄出的愤世嫉俗,而是积极凭借自己的文字带给自己也给世人更多救赎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