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春节期间,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重新开始写作,并开通自己的公众号,想用时间来见证成长。
只是,当时纠结万分,可能由于很久没有动笔写作了,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公开亮相,特别在意,生怕丢人。
在使用微信的前几年,我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大多都是工作与宣传相关,几乎都是分享,可能看上去是一个特别枯燥乏味的职场菜鸟,当然更不会意识到他人第一次翻朋友圈时的感受。
然而,当我要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心里却莫名恐慌。我在害怕什么?
表面上担心自己的写作水平太差,读者看完后并无启发或是帮助,却耽误了大家的注意力,心里有愧。
实际上害怕展现真实的自己,不符合自己一贯所谓的「优秀学生」称号,有种如履薄冰的错觉。
早先研究过一项心理测试,我们认为的「自己」与他人看见的「自己」几乎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人设,这样的偏差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表现中。
我们努力想避免的认知偏差,其实在各个角度等着我们。
这样的焦虑在准备第一篇文章的那几天更是反复折磨。
因为,我总是认为自己从未完全准备好。《细节》这本书我也只是刚刚看完,很多技巧或是细节还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才有更深刻的体会,匆匆下笔,只是那种粗枝大叶的读书笔记,看似有理,却空洞无物。
现在回顾,「聊聊《细节》那些事」可能称不上一篇完整的文章,我只能给自己打 5 分。
我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发出去了,经历诸多思想斗争后,我战战兢兢地写下了推荐语:
那可能是我第一批读者吧,当然以朋友同学居多,第一次尝试转发,也要迈过很多心理阻碍,若非行动,一切尚未可知。
「听天由己」,这是我从接触互联网时代就一直沿用的名称,意在尽人事、听天命。
真正的里程碑却是第二篇《我为什么重新开始写作?》。
我把一路的所思所闻记录下来,正式开启了公众号写作之路。
一晃两年就过去了,我认真地回顾了所写的 112 篇原创文章,能够持续做到当初的这个目标,自己也是很骄傲的。
首先,这个公众号是我自己的成长启示录,将不定期记录与分享关于互联网、科技、人文、生活等方面的想法,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英文写作;
其次,成长启示录,其实说白了,就是将自己以往经历认真复盘与总结,形成自己的洞察与观点,我相信,这些思考能够给予有同样经历的人有所启发;
最后,我想看看,时间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愿意自己去寻找答案。
只可惜,这篇纪念来得有些晚了。经历了原先一周三更,到周更,再到如今的不定期更文,若非通过写作,实在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人的两年的成长变化。
而关于写作的心得感悟,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
2017.2.10
2017.4.2
2017.10.1
2018.2.3
2018.12.16
若是你看过上面的这几篇文章,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印象:从写作节奏与路线来看,2018 年确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从数据上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挖,也反映了个人在这一年的起起落落。
1)累积关注人数
2017 年底,266 人;2018 年底 692 人,增长了 160.15%。
讲真,我与读者的交流并不多,可能有朋友会私加微信,但其实并未更多深入沟通。或许就像冯叔说的,现在人际交往的扫一扫,只是以前人们的名片罢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进入 2018 年后,我谈不上勤快,事情多了,最近就会将发文这事排在后面,尽力保持周更,勉强合格。期间,在币乎写作超过 9 个月,日更近 4 个月,体验了区块链内容平台的从零到一,也见证了行情的起承转合。
于我而言,微信公众号从来都是一方净土。这一年间,有朋友也开启了公众号写作,只有行动,方知可贵。
你追求的是星辰大海,我追求的是闲鱼野鹤。我们十年后再看。
时过境迁,这也是我写给自己的鼓励。
2)图文阅读
2018 年图文阅读次数 18632 次,阅读人数 7893 人。
相较于 2017 年,成绩进步不小,不过从趋势来看, 每次波峰间隔时间拉长,而且文章质量并不如前,无法稳步吸引读者注意力投入。
真正从公众号会话打开文章的读者少之又少,平均仅有 20 人左右,很大原因在于,现阶段的写作内容趋向于区块链世界,大众对此的评价莫衷一是,尽管人数大幅增长,然而遭遇凛冬,人们的热情早已冷却,真正做事的团队也难逃行情拖累。
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不过我却并不担心。身处其中,那便淡然前行。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的短期价值,而低估长期价值。
回到写作,这一年的表现喜忧参半。参与了太多项目,却缺乏专注与聚焦。
幸运的是,刚开始写作的那些焦虑不见了,真正写作能够信手拈来,自我感觉良好。
不幸的是,我在寻找未来的方向上有所迷失,忘记了每日反思与聚焦,将优势与习惯抛之脑后。
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是一个能够持续自律和自我鼓励的人,无论是时间管理、专栏学习、深究项目,我都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我想,这本身就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寄希望于他人的鼓励与鞭策,无异于缘木求鱼。内心变得足够强大,才能抵御外界的种种情绪与是非。
这并非鸡汤,只是经历过后的感悟罢了。
Fake it until u make it.
这句在 TED 学到的原则受用一生。
小王子的作者艾修伯里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招来你的手下收集木材、发号施令或分配工作,相反,去教他们渴望无尽的大海。」
借公众号两周年之际,重新给自己定下目标:保持周更,突破千人,先做再写,持续自勉。
两年了,感谢你的关注与陪伴,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同样值得期待。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