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如诗如画曾赵园

作者: 云起龙飞 | 来源:发表于2024-04-25 18:54 被阅读0次

    江南常熟,犹如小家碧玉的水乡姑娘,有着温婉含蓄的柔情,也有着静谧秀婉的灵韵,却也正是这似水的清灵,方能孕育出江南园林的万般缱绻......

    常熟古城的西南隅,坐落着一座清代古典园林曾赵园。从明代御史钱岱的“小辋川”算起,这座园子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清末,钱氏旧园废弃。遗址被曾、赵两家分别购得,一分为二,并在基址上凿池构庐,植树栽花,造出那一派胜绝的园景,成为曾园和赵园。

    曾赵园占地约44亩,本是紧邻的曾园和赵园,岁月更迭间,几经风雨,数度修缮,才有了如今的名字、规模和景色。

    晚春午后,过永春桥,走进曾赵园,抬头见园门在大红灯笼的映衬下,白底黑字的匾额,“虚廓园”三个字由清末名家吴大澂题写,蕴含着园主超然脱俗的精神追求。

    入园后的青色照壁上“虚廓邨居”这四个字,端庄凝重,笔力遒劲,字体虽不缭乱,但很多人不认识,也不敢读出来,怕读错了丢人。这个题字由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所题写,在古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苍劲和灵动飘逸。

    曾园,原称虚廓园,俗称曾家花园。园主曾之撰官至刑部郎中,激流勇退回到家乡常熟建园,取名“虚廓”。虚廓园的得名,源于《淮南子》的“天文训”篇,取自该文“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意指混沌初开,空虚寂静的一种清朗之气。

    绕过照壁,穿过长廊,一座鸳鸯厅式建筑,三面环水,便是曾园的正厅归耕课读庐,为曾之撰对其子曾朴教授读书和接待宾客之处。厅前庭院一方,曲院回廊,花木茂盛,修竹丛丛,旁有独峰奇石。庭院中那一株香樟,浓落华盖,古朴多姿,为明代“小辋川”园林遗物。

    曾园占地约20亩,以近8亩的荷花池为中心,环列归耕课读庐、 超然榭等建筑。水木清华,台榭参差,向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

    曾园的水面宽广,衬以平冈小阜,布局得宜。且借景虞山,景点丰富,遥山近水,风光如画。晚清及近代文化名人遗迹留存颇多,游趣不淡。

    一池春水中,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叠山理水,布局精妙,长廊逶迤、柳堤卧波、花木扶疏,可谓是半城半野、半山半水,澄澈明朗,含有灵秀之气。

    正厅东侧,园池东南隅琼玉楼为两层小楼,原系园主人或亲眷生活居住之所,两侧有翼楼,上下均有廊,布局顺应地形。

    东侧池岸边黄石叠成的假山,题名“小有天”。这个名称源于道家的洞天福地,自南向北走向,其峰回路转,有啸台、盘矶、石室诸景。山巅置有揽月亭,飞檐凌空。石景起伏绵延,颇有山林气息。下到山中石室,上视可仰见天光,下览则池水。

    池东的啸台,曾之撰自题“啸台”二字,古朴敦厚。啸台势若险崖渡口,旁有古树,屈曲多矫,古朴奇致,独具景观特色。

    曾之撰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曾朴。曾朴外出闯荡多年,晚年倦鸟归巢、返回曾园,相传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就在园中完成。

    园北的柳堤双桥,正当前后水池分界处,堤上杨柳树已换上绿装,满身绿意像位老者焕发了青春。两端设有轻盈秀美的桥亭,景色如画。

    春季的曾赵园,相较于其他季节,更显得姿态万千,风情万种。满眼都是喜人的绿色,到处也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站在池西北隅的超然榭,视野开阔,东览园景,尽收眼底。

    池北伸入池中之绿岛,为夏日纳凉佳处。从九曲桥,东可达在池中的不倚亭,南可达岸边的邀月轩。

    池中亭亭玉立的不倚亭,俗称荷花厅。因建于园池中央,四面环水,不靠不倚而名。池内植荷千枝,向有“莲花世界”之称,为暑日赏荷游憩之处。这里是被称作“虞山十八景”之一的“曾园荷香”,为常熟古典名园中观荷胜处。

    通往邀月轩的长廊中,廊上的木香花沐浴阳光中,嫩黄的花瓣,浓绿的枝叶,从架上倾泻而下,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邀月轩临池而筑,可四面观景。通过古色古香的圆形漏窗,眺望池中秀美景色,极富诗情画意。

    池的西南隅的梅花山房,翠岗隆秀,岗上山房耸立,四周花木扶疏,满坡盛桂梅花和杜鹃花,昔有“梅花田”的赞誉。

    曾园与赵园之间有两个园门,一个是“涵虚天镜”,另一个是“挹爽”。从梅花山房旁的“涵虚天境”穿过,过此就到了赵园。

    赵园与曾园毗邻,清嘉庆间邑人吴峻基在此种竹养鱼,池塘一片,荷香数里,初名水壶园,又名水吾园。清同治、光绪间,园归阳湖赵烈文,门额“静圃”,俗称赵吾园。

    赵园以水为主体,以水景取胜,景点皆环池而筑,参差错落,布置得宜。该园引园外活水于园内池中,使辽阔的水面与回廊、平冈相配合,借虞山为景,山色入园,俯仰皆得。

    园中处处呈现出“静”的心境。门额题做静圃,水系最为精彩的部分是静溪,生活起居之地叫能静居。山满楼、水木清华堂、不碍云山亭,也处处体现静谧之感。

    进入赵园,首先看到的是曾赵园的制高点山满楼。楼建于土山之上,土山遍植翠松。楼四周山石重叠,石桥横卧,南向则低阜蜿蜒,翠岗隆秀,花木扶疏,茂林修竹,池水蜿蜒,小桥通幽。

    相比起精致玲珑的园林来说,两层重檐高阁山满楼称的得上气势恢弘。《虞阳说苑·梦笔》载其“崇敞巩固,为通邑台楼之冠”。楼中所悬于右任撰写“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楹联,实为山满楼气象的生动写照。

    站在山满楼前眺望,对岸的敞轩水木清华堂近在眼前。水木清华为明代小辋川旧景,出自晋·谢混《游西池》诗句“景昊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为池沼清澈,花木秀美。

    水木清华堂前有一圃牡丹,已是晚春,纵是牡丹也不能久开不败,大多花处在凋谢中,看上去形容憔悴,倒是平时极为少见的荷包牡丹开得正艳。

    穿过“静圃”的洞门,就到了赵园的主体建筑能静居,为园主赵烈文居室及迎宾之所。建筑高敞轩昂,构成环池主景,与似舫、长廊亭榭诸景隔水相望,景色开畅清朗。

    在能静居前平台环顾,赵园的池塘水面相比曾园更宽广。水面占据一半以上,池中自南向北架一曲桥,形成濠梁景观。池四周亭廊楼榭,景物既参差疏朗,又不失秀逸典雅。

    池边的杜鹃开得如火如荼,娇艳的紫红色,增添了鲜活的气氛。数株木绣球,仿佛是身着粉白色汉服的闺中少女,花朵的颜色为古典的曾赵园充满灵气。

    尤其是对岸那座池边的似舫当风而立,左面小岗桧柏葱郁,右边长廊亭荷相映,中间池上曲桥卧波。石舫船楼上的“似舫”匾额落款人是赵烈文,一百多年前这个园子的主人。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得力幕僚,对政局颇有见地。他在与曾国藩的一次交谈中预言“不出五十年大清必亡。”曾国藩去世后不久,正值壮年的他就辞去官职,归隐而去。

    一次偶然的常熟之游,他邂逅了钱氏旧园,一见倾心,不归故里,却买下了我邑的水吾园,此后精心营建二十二年。筑天放楼、能静居、柳风桥、静溪、梅泉志胜、似舫及两座假山,遂成为江南名园。

    此后,他在园中潜心著述《天放楼文集》,安然终老于此。而历史走向果然如他所言,令时人惊叹不已。

    能静居西侧的天放楼,是赵烈文的藏书处。天放楼,前临静溪,一湾碧水,背后虞山耸翠,静溪西通古城内城河,南通园中大池。

    横跨在静溪上的柳风桥虽小,但奇巧优美。真是:“山光下溪静相好,云影朴树闲不流。”可以看出,赵烈文在赵园的生活是非常恬静的,真成了“大隐隐于市”的闲静之士。

    临波而立、偃浮波上的殿春榭,连续的廊柱倒映水中,颇具韵律感。长廊中间以漏窗,置有殿春榭与不碍云山亭,走在长廊中,踏步凌波,园外景物,自多生意。

    临波而立的殿春榭,连续的廊柱倒映水中,颇具韵律感。长廊中间以漏窗,置有殿春榭与不碍云山亭,走在长廊中,踏步凌波,园外景物,自多生意。

    从长廊中行至南岸的先春殿,由廊榭北望,水上九曲桥亭、能静居、天放楼、柳风桥等历历在目,其后虞山翠若锦屏。

    赵园大隐于市,又得虞山一脉清气,自然分外灵秀。园子和街市仅一墙之隔,温柔的春风,轻轻地爱抚着池水,品茗赏景,这样的游园才是最惬意的游园。

    从曾园到赵园,再从赵园回到曾园。从涵春榭旁的挹爽洞门穿过,先是娱晖草堂,再到君子长生室(今曾朴纪念馆),庭院中花木丛丛,而其中的古红豆树与香樟树则是明代小辋川园林遗物,被誉为“双宝”。高十数丈的明代红豆树枝叶繁茂,至今依然生机勃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丨如诗如画曾赵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l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