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没有人不知道烩面的。不同地域做法也没什么区别,只是配料花样不同,有放海带豆腐丝的;有放粉条木耳的;有放一枚鹌鹑蛋的;有送一份糖蒜或芫荽的。口味变化也有,三鲜、五鲜的;看得见面碗里漂浮几粒红红枸杞的,美其名曰滋补烩面。清真店居多,汉民开店也有,若是汉民店那就不一定是羊肉的了,还是清真店味道好些。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陶瓷大碗盛面。
谁也说不上哪儿是正宗的烩面。这烩面也跟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亡扯上关系,奔命途中仍惦记用烩面补身驱寒;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逃到原阳,这样原阳烩面比较著名。烩面与日入侵躲避轰炸郑州有关,仓促吃饭,面条加点羊肉汤椐说是郑州烩面起源。反正把烩面叫"国耻面“更合适,看起来河南人还是很爱国的。
离小区附近有家方城炝锅烩面,就是没品偿过;吃过几次原阳烩面,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郑州的萧记、合记、惠丰源,消费较高,虽然到这些地方也有好多次,只是宴请朋友才去的,不适合大众消费。
吃过次数最多的是西三烩面。最早的西三烩面在郑州的西三马路上,跟夜市差不多,店铺是郑州老户住宅,有几进瓦房,跟农村住家户差不多,室内地面还是土皮,坑坑洼洼的,总共放十多张桐木制的矮方桌,油漆漆的,桌上放着小铁桶放着竹筷,有醋和辣椒油调料,坐的是马扎凳子,甚是简陋。具体位置就是现在银基商场的北门附近。二十多年前,在火车站上班,那个时间有火转,航班到达的邮件也是在火车站邮局开折。我是做进口邮件分拣的,那段时间EMS也没优惠,一天进口处理量也就一万二、三那样,文件居多,一个班也就四、五个人,下午和晚上到达的火转、航班不到十二点就能忙完,四个人打双升,一个人收尾,忙完活几个人就去吃碗西三烩面,要两个小菜,每人再来瓶啤酒,一大碗烩面,总共也就十多块钱。这次你掏钱,下次我付费,四天一个夜班,过得那么快,转眼二十多年就过去了,还忘不了当年烩面味,里边有粉条豆腐丝。后来,西三烩面搬到一马路银基西边,装修一新,可谓金壁辉煌,价格突飞猛进,不过去的次数着实廖廖。惦记的不是西三烩面味道,而是那段时间速递进口分拣班那帮小兄弟,延军、张丹、新颜......邮政几次瞎折腾,弄得那帮小兄弟现在七角八落在那儿的都有,各忙各的,很少很少机会再坐到一起。
老家尉氏烩面也稍有名气,在尉氏,最好吃的烩面数洧川烩面。在洧川上了三年高中,岁月暗转,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也忘记了很多事情,不过对学校的伙食是记忆犹新。学校有两个食堂,一座在大礼堂的南侧,一座在大礼堂北边。在大礼堂外的主席台前是广场,就是我们露天餐厅,夏天还好,有浓荫的梧桐树遮阳,我和永刚、高锋同吃三年,一个人排队打菜,一个排队买馍,一个人打稀饭或面条的最有技术含量,一手端一个碗,两个手碗间夹一个碗,大师傅小心盛饭,一次完成。所谓的菜就是大锅煮的白菜夹杂几片白豆腐,偶尔也卖卤面,生活确实艰苦。毕业后偶尔见面,曾去洛阳理工大见过高锋,两人见面,找了位杞县老乡做陪,喝了个酩酊大醉,不知西东;去年因孩子要去北大,到北京拜访广照,他在西山豫菜馆做东,那天见到永刚,在首钢机器人公司,椐介绍这家饭店囊括河南名吃,就算上荆芥都是高铁第一班高铁托运去新鲜的蔬菜,一桌子菜全部是河南特有的,最后又让上一份烩面。自然而然地我们聊起高中生活地谈到洧川烩面和羊肉烩豆腐,一周生活费才两块钱,偶尔去镇上改善下生活,来碗羊肉烩豆太奢侈,最好地就是烩面,5毛钱一碗,也不花里胡哨,那是真正的羊骨熬出的乳白色的高烫,烩面厚薄均匀,宽窄一致,二片面四根面,筋道,再加点芝麻酱,清香扑鼻,绵绵入口,浑身透爽。我算是明白了烩面是承载记忆的工具,不知它要勾起我多少往事的回忆。
周末,在家偶尔也做烩面,像今天,打一块后腿羊肉,一斤三两,让老板赠送根羊骨又给加了块钱,又买来三包面批儿,一共花销五十块钱,要去饭店十六块钱一碗零星地一两个肉丁,在家做饭是划算的。不知道人家放什么调料,水烧开放入羊骨和肉,胡乱放入八角、陈皮、桂皮、姜,花椒,就是拿捏不出人家的味来。扯面也不像人家那么娴熟甚至玩出花样,左右手执面端,上下翻飞,有的扭动腰肢将长长面条来一个环背扯,别人扯面像是跳舞时的道具,只有羡慕的份,我是放在菜案子振动,啪啪啪地一点一点延长,然后用手捋均,才算弄成两条长面。总而言之,烩面是吃到嘴里啦!
人,犹如手中的烩面批儿,不仅靠拉扯,而且要好好拉扯,不拉扯,就不会进步;不好好拉扯,就会扯断,断送人的前程。而现世,没有关系,谁会拉扯一个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