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
屋外的光线又暗了一度,空气里蕴含着的湿气反倒让旧屋里的陈年家具泛起某种令人安静的新鲜光泽。她点了香薰,歪斜在床上看书,墙壁上挂着她年轻时的肖像对着她笑。阅读的宁静和旧屋里的气息相得益彰。本来阅读所该承担的抚慰此时变成了沉沉的困意,让她是睡非睡。
梦如期而至。
逝去的母亲和她并肩站在幼时老屋的长廊上,长廊外是碧蓝的晴天,远处的青山尽收眼帘,干净的气场环绕四周,有邻人邀约母女俩去购买增益不错的理财产品,她在梦中和母亲神同步地谢绝,她很清晰地感受到母女血液里流淌的是同样淡泊物质欲望的血。随后是母亲对邻人的劝解,大意是不要去贪心欲求,不然怕投资有去无回。
梦境很真实,也很有逻辑,就像午饭后她洗过的白瓷碗一样光洁,有那么一瞬间,她心底了然真相是两个维度的相遇只是在梦中得以实现。便在一瞬间,看见自己的心泛起安慰、不舍与无可奈何的酸楚,那些情绪逼退了梦境,旧屋外不知谁家放的歌传入耳边,歌词是耳熟能详的那句“你的脸庞红又圆啊,好像那秋天的红苹果”。好像是一种故意的连接和延续,她感觉到母亲的气息正通过这句歌词传达她对她的注视。她听到自己的心在激烈的跳动,已经很久没有流泪的眼睛有泪滴涌上,但她并不感到伤心,相反有心领神会似的满足。
庆山在她的书里写过,那些过去和未来的我们,都在此刻与我们同在吗?是的,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整体性的存在,两个平行层面各行其是又同时存在。
人生如梦无法分辨,就像现在,她在旧屋的床上,母亲在童年记忆里的长廊,但她们也许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她之所以满足,是因为她开始看见了自己的整体,从含苞花蕾到花期怒放,再至日渐枯萎,一切都不会维持不变,所有的可见与不可见,每一秒都在变化。对生老病死,世事无常的觉知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苏醒,也许只有这种觉知才是最真实,最该直面的。直面过后的全然接受,让那些曾经枝蔓缠绕的欲望、嫉妒、嗔恨、永恒的欢爱和欣喜的碎片被显现得更加清晰,就像疤痕一样令她不忍直视,那个整体的自己在这时才逐渐显露出来。她才知道,哦,那个被欲念捆绑的自己是被拼凑出来的自我,并不是完整的自己。
她知道,完整的自己躲在真相的背后,而寻求真相只能打破拼凑的自我。这是一条自我对峙的路径,也是唯一走得通的路径。
她觉得她准备好了,但好多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完成,也许打破拼凑是余生唯一追寻的目标。
觉知真是种神奇的力量。她有点遗憾觉知来的到来稍晚了些,回溯那些日复一日的人设担当,她能很真切地感知那些无意义的冲突和纠葛所带来的损耗感,突破的需求就像灰烬里尚存的火花,既被掩埋又余热尚存,其实,一个人的时间并不多,那些交付给别人的时间给出去就再也找补不回,明知如此,太久的时间里她仍然感觉被裹挟,心识明了,行为麻木曾让她一度手足无措,对周遭的种种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倦怠。
直到有一天她开始尝试在只能妥协的日常中觉察每一种情绪的生发起落,并且全然接受并安住它们,仿佛在黑暗里驯服猛兽般突然抓到了缰绳,那些起伏不定,来去无踪的念头在缰绳之下显得毫无意义,就像远山缥缈的云烟,被坚定的日光照射突然烟消云散,只剩下寂静的天空和安住的本体。
会有那么一刹那的了然和笃定,来得有些快,去得也快,但已让她看见了暗黑中的一丝光,这个世界迷失的又不止她一个人,而找到突破缝隙的也许不多。
很庆幸她找到了。这让她有些暗自欣喜。有一种不可言说的个体体验令她不敢浮夸宣讲,她觉得这是一种很纯粹的私密感受,想说又不可说,说了又道不明。后来,有人告诉她,禅宗的一句话:说似一物即不中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她的话越来越少,语言的背后会隐藏太多习气深重的伤害,有时既害人又害己。她发现适当地寡言其实也是一种修行。人类用语言让彼此沟通了解,也因此让彼此在习气和情绪的支配下误解。
过度的说服和解释花费在装睡的人的身上永远是徒劳。之所以过度有时只是满足自己这颗自以为是的心念,以为这样可以把这颗心展示真诚,自己就能像金子般熠熠发光。以为这样他人理应拜倒在光芒中得以灿烂。可是,每一个人都理应有光,各自的小宇宙有各自的轨迹,光和光的闪耀所辐射出的射线没有一束是相同的,发散时各有各的精彩,她明白,任何发光体都是独立的存在,最终自燃成全自己,不要妄想谁照耀谁,那么,再多说又有什么益处呢?多说无益。
过去的认知局限开始有被冲破的迹象。后面日复一日的继续,她大概已经学会了仔细抚摸自己感知的一切,一片云,一枝花,一阵雨,天空中鸽子的哨声,深夜寂静中的虫鸣,手端着的饭香,入口的果汁的甜蜜,老人的打盹,婴儿的呢喃......万物生长中,打开认知的信息会一直隐含其间等着她去体验成长成真正完整的自己。这很好,她想。
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