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单枪匹马”非褒义,而“拖家带口”也非贬义。
01
前几天毛概课上老师放了一个可有意思的视频。说真的,虽然贵为共产主义接班人以及龙的传人,在这种神圣的课堂,应该要响应党的号召,沐浴党的光辉,好好学习。但是明明如此神圣的课,安排的老师还很一本正经,效果自然是正正得负了。
所以,除了视频和布置作业,我几乎不会把目光投向讲台。
但是很意外,前几天看毛概老师找的视频竟然还把我的眼泪硬生生地看出来了。
02
视频是北京卫视《超级演说家》北大才女的一段演讲。
姑娘是独生女,“独生子女”意味着小时候享受自己父母的爱,长大后承担着赡养父母双倍的责任。
姑娘很独立,不恋家,也从来不知道想家是什么感觉,从来不会想自己的父母会想念她。大学在外地上学,工作以后也选择了在外地。
对于姑娘来说,这些选择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年轻人就该这样,多在外边走走,在外边打拼。加之自己是独生子女的身份,所以就更得努力挣钱,给自己父母较好的生活条件。
所以最开始工作的一两年,她拼命地工作,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可以从年初工作到年末,可以一年才见父母一两次面。
潜意识里,忙碌的生活就容不下想家二字。
每个月给父母按时汇款就好。她爸爸给她打电话说自己想她了,她还觉得矫情!一个大老爷们怎么还有小姑娘心思。因为记忆里,那个男人那么高大,那么挺拔,感觉和想念这个词总归是挂不上钩的。
直到自己某次回家,在自己的房间里,看见窗户前记忆中伟岸挺拔的身影不再那么挺拔,嘴里还自顾自说着:“爸爸没有妈妈了。”
“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怎样的概念?没有妈妈了。儿时的自己做梦,梦到没有妈妈了,都会从梦中哭醒,何况是自己的爸爸呢?那个男人在妈妈面前也是个小孩啊,没有妈妈了,自己依赖感也就没了啊。
从那以后,她每个月都会回家看自己的爸妈,还会带着他们出去旅行,出门前也会拥抱自己的他们,会亲吻他们。因为她想让父母知道她爱他们,因为她,想做父母的依赖。
她说当你一个人的时候,请永远记得你的身后是一个家。龙应台在《目送》说父母与子女,不要追。其实父母与子女要追,而且要及时地追,努力地追。
03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从小一起长大的叔叔。
过年时,爸爸和叔叔在一起吃饭,我也一同前去了。
可能是因为喝酒了的缘故,叔叔看着我,然后又看了看爸爸,嘴里轻声地说着:“如果小蕾在,也和七泽一样大了,都上大学了,多好。”
小蕾是叔叔的女儿,但不是亲生,是抱养的,和我一样大。七岁时因为车祸去世了。
我看了看叔叔泛红的眼睛,心里挺心疼,却不知道说什么。即便小蕾已经离开十多年了,即便叔叔后来已经有了自己亲生女儿,可是小蕾在叔叔心里或许永远就是块无法愈合的伤疤。
当初所有的爱都给了小蕾,可是最后小蕾竟然没了。
有时候看似单独的个体,或许更是一个隐形的整体。
04
我知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关于“家”这个字以及它所带的感情,并没有传统意义上那样强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家就是父母负责守,而我们负责流浪的终点站。
没有浪够,绝对会一直渴求着在路上。洒脱不羁爱自由,但自由出现的地方最先想到的绝对不会是家。
小时候,我们就一直被它画着圆圈围困着;长大了,一旦有机会可以离开,我们必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因为我们有诗和远方;因为放眼望去的大世界里家本就是渺小到不足以停留的存在。
年轻人,不去世界浪一翻,总会觉得辜负了上好年华。
纵使外边的世界并不好过,纵使孤单、寂寞,可我们还是会倔强到用那句“一个人,也可以千军万马”安慰着自己。
我知道生活有时候需要单枪匹马;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需要我们接受生活的历练,寻求到某种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能力。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离开家,长大不是远离,而是更好的与它融合。
不管你为什么而出发,请一定记得“一个人,一个家。”你不仅仅是你,你还有你的爸爸,你的妈妈,以及所有爱你的人。出发前,带着他们,尤其是以你为家的父母。
小时候,你的全世界就是爸爸和妈妈。
长大后,你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全世界。
我是余七泽 |一个喜欢文字,喜欢摄影, 喜欢古建筑,喜欢航空飞行 ,想要与世为真的女同学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给我点个心,也可以关注我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