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断舍离》

作者: 山谷野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3-09-27 14:08 被阅读0次

    已经是第三遍读《断舍离》,但也是第一次读纸质版的,印象更深。

    首先,觉得原文有点啰嗦,全文五章完全可以写成三章。第一章,从头脑上弄清楚断舍离的原则,以自我为主角,问清楚与物品的关系,我还需不需要它;以当下为时间轴。不是过去不是将来,就是现在。第二章,行动上践行断舍离的具体方法;第三章是断舍离带来的心灵的畅快和解放。

    山下英子把扔不掉东西的人分为三类:逃避现实,沉溺过去和担心未来,这些人从各种角度来拒绝断舍离,让自己的生活处于一种扔不掉东西的状态。

    根据28法则,20%的东西主宰着生活中80%的场合,也就是说另外80%的物品只有20%的可能性用到。

    中午读完前三章,我就迫不及待地冲向阳台壁柜,找出了经常不用的东西:一袋子残缺不全的象棋;买了近20年一直没舍得扔的靴子,中间已经破皮,连修鞋的都认为不再有什么修理价值了;抽屉里孩子上学期的学习资料和答案。

    “舍”是第一步,只有舍掉,才谈得上收拾整理。真正的断舍离是不需要收纳箱的,也就是留下的都是我们能控制的数量,物品都是精挑细选的。“收拾”在这种状态下已经不再是一种让人头疼的事情,相反,它已经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很惊叹于山下英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她认为看似简单肤浅的收纳整理琢磨得如此透彻,认为它关乎环境与人的紧密关系,甚至还在影响着心灵层面。

    她运用了瑜伽理念创出“断舍离”这个词,针对“食育”提出了“住育”,把人的身心健康与环境联系起来。

    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并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我认为归功于作者山下英子对断舍离深刻与透彻的理解,深入浅出的描述,贴近生活的实例,具体详细的操作方法。

    文中有很多形象的比喻代替了刻板的说教,例如把一个堆积杂物的房间比做一个人便秘的肠道。这个肠道里很多时候是不通的,就会放射出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还把房间比作一个池塘,那么人本来是一只香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可是随着物品的不断堆积,底下的沉积物越来越多,淤泥越来越多,香鱼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泥浆中冒出来的污染物已经越来越多地污染到着环境,香鱼变成了在越来越少的清水中挣扎的鲶鱼。

    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很有画面感,似乎感到自己就是那只不敢动、一动就会搅起一片浑水的鲶鱼,从而产生行动的欲望。

    这本书还层层深入,从改变看得见的世界到改变看不见的世界,你平时凑合用着仅仅是“还能用”但谈不上舒适、喜欢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你对自己的贬低与轻视。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质量高的精致的东西,只配用那些廉价的东西。

    当你把重心回归到自己和当下,用的都是自己喜欢并精挑细选的东西,就会找回自尊,取悦自己,生活处处都会有快乐和喜悦。

    文中建议,如果想让心理深层次得到提升,那么就去收拾房间里看不到的空间,别人不常去的地方。这些空间虽然别人看不到,但自己心里知道,也会存在着愧疚和自责。去收拾好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实际上是对内心深层次的一次清理。

    说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世界上是独立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不只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很多信誉也都是在自己心中建立起来的。

    “生活不是别人怎么看你,是你对自己的看法”。

    说到底,断舍离其实是更好地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爱自己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断舍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a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