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作者: 一匣一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16-04-15 16:13 被阅读0次

    读这本书,应该是一个必然,更多的是缘于偶然吧!

    2015年的8月,我们一家三口再次出发去内蒙,而这一路我们一直围绕着一条河,那就是额尔古纳河。

    第一次听到这条河的名字,是在路上,负责开车的我家先生,在车上指着那条河,对着我们说这就是额尔古纳河,这条河的那一边是俄国,而我们现在在河的这一边。在这一边存在着一个中国唯一允许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这个族里的人数目前已经消减在3万左右,而现在,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也已90多岁,这个民族喜欢生活在森林里,保有着狩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却并不愿生活在政府安排的居住区内。

    更多的视觉感受,应该是来自于“敖鲁古雅博物馆”以及“兴安神鹿园”,馆中陈列的这个民族骑着驯鹿,跋山涉水,举家搬迁,给人以一种震撼和神秘的感觉。而驯鹿,如神兽一般的存在,温顺的与一个民族相互依存。

    2015年的12月,本以为这个民族的感受和记忆会随着时间,如同以往一般的逐渐淡去,我却在“播客”中听到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以及它所记录的故事。唤醒了我脑海中沉睡的记忆,促使着我一定要看到这本书,去感受着这个民族的兴亡和它的坚持。

    迟子建的文字,将这个民族特有的神秘以及文化,淋漓的表现出来,我喜欢书中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表述,她说:“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好像是毒蛇,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

    这本书,给我非常多的感触:

    首先是“爱”,这种“爱”的表达,细腻而又令人寻味:达玛拉与林克的伉俪情深,在林克离去后,与尼都萨满之间,从害怕、疏远、欣喜到不得不屈服;依芙琳对爱的要求,折磨着她自己,也折磨着坤德;金得不愿娶不爱的女子而在婚礼当天上吊自杀;做为萨满的妮浩无法放下每个向她求助的人,而一次次的忍受着孩子的死别;还有在新社会,走出大山,氏族的第一个大学生依莲娜,她用绘画来展示民风,却无法从自身的痛苦中走出,而投河而去……

    这里的“爱”有很多,情人的爱、儿女的爱、责任的爱、土地的爱,勾画出一个民族的血与肉,揭开神秘民风的面纱背后,是一个个的爱、痛、情、伤的故事。

    与“爱”相对应的,却是“死亡”,每一个爱的故事背后都有可能面临“死亡”,而在这个民族,死亡如同太阳升起一般,平常而又让人心痛。在寒冷中睡去而冻死的、无爱时憔悴中跳舞至死、瘟疫而死、雷击而死、死于野兽的袭击、树上坠落而死、死于洪水……,书内充斥着各种死亡,这些死亡在现代感觉离奇,在那个民族中却又如此平常,也许,正是森林和自然的环境养育了他们,同时,也是来自于森林和自然的死神要带走他们。

    时至今日,这个民族人数减少,趋向没落,更多的是由于环境改变对他们的影响,政府一方面在扶持着他们,给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但他们却要因此脱离狩猎的生活,一方面因为开采森林,而让他们不得不迁徙而寻找适合的狩猎环境。当民族遭遇到的是外族的进攻,他们会奋勇反击,而如果碰到的是环境的改变,则会慢慢侵蚀他们的灵魂。就如同狼,它们是在自然中狩猎,它们撕咬和抓捕猎物,而如果要拔去它们的獠牙,砍去它们的利爪,收敛它们的野性,那它们就不能再被称之为“狼”!

    当传统的文化不再延续,似乎只有慢慢地消逝,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附:2015年8月24日,摄于敖鲁古雅博物馆内照片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en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