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中,看到很多诸侯国在争霸失败后,往往会采取割让土地求和的策略。还有一些诸侯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土,纷纷采取合纵、连横之术,苏秦与张仪被尊为纵横捭阖的代表。
在纵横捭阖之中,似苏秦、张仪这样的外交高手获得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声誉,那些在纵横家操控下的诸侯国并没有因为执行了那些策略而崛起,反而是相继的退出了历史博弈的舞台。从诸侯争霸历史的演化中,我看到了一种弱国外交的无奈,其实,这种无奈有时候是完全可以通过用其他方式避免的,比如说像秦国那样走变法图强之路。
某些方面来看,在战国时期的割让土地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毕竟那个时候的人少地多,对于那些诸侯国家的君王们来说,保住自己在本国的权力才是王道。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作祟下,即便是有一些胸怀大志的君王搞出了一些事情,比如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也会因后代传承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夺嫡之乱,在权力的游戏层层博弈中,最终导致了内部的分崩离析。
另一个方面来看,那些诸侯国用你不帮我,我就投降的类似于流氓策略相要挟,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反过来看,但凡是那些能打的过对手的诸侯,常常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碾压那些不如自己的对手,这一点可以从那些大诸侯兼并小诸侯国的博弈中看到,身处其中的诸侯国,都是为了从对方身上获取巨大的利益为目的。
从这些策略中可以看到,在诸侯争霸中,总是会轮番上演合纵与连横的戏码。只是在历史的演绎之中,那些合纵与连横的主角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因为身处其中的人拥有的政治格局与采取的战略不同,使得那些合纵与连横导致的历史演化也出现了自己的演化路径。
站在司马光的角度,能够用割地尤如抱薪救火这样的类比,已经是有了明显的意图,其目的就是想警示宋朝的君王认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换一种角度来看,那些早早退出历史舞台的诸侯国的君王们的那些行为,很多都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该做的事情。那些昏庸的君王,不仅做出恩将仇报的事情,而且还缺乏一个王者该有的政治敏感度。国家落在这样一些糊涂人手中,走向衰落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其实,在人生的竞技场中也常常会有一些遇强而弱,遇弱而强的现象。在遇强而弱的时候,倘若能够从中找到那些弱的根源,并且能够对那些弱的现象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加强和巩固,那么,在下一次再遇到相同水平对手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可能与对方博一博的资本,即便是与再高的对手博弈,也不至于输的像原来的那么惨。
可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并不是想办法去克服那些导致挫折的原因,而是习惯于用退而求其次的方式,选择那些容易做的事情。长此以往,在自我满足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强大的幻觉,最终在那些美好的幻觉中失去了下一次巅峰对决的资格。
现在看一下,每一个人在人生的初期,都会有像朝阳一样意气风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生中的磕磕绊绊之中,那些曾经的棱角被磨的光滑,原来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也不知道丢到那里,剩下的更多是那些纵横捭阖的套路。
殊不知,套路太深的时候,总是会让身处其中的人容易迷失方向。很多时候,人还是简单一些好,简单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是健康的良好状态。在真正的博弈中,那些套路往往都会失灵,只有强大的实力才是竞技场上胜利的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