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习英语的朋友,都会在英语输出这个环节遇到挑战。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渣」们,经常会陷入无话可说,无字可写境地。关于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人人都能用英语》里给出的药方之一是“创作自己的口语书”。如果说积累口语素材是基础的话,「改写」,「不断地改写」则是进一步提高输出水平的手段。
但对于渴望要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学渣」们,在积累素材时,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本小说摘两个句子,那部美剧里挑一段对话。但临到用时,却难以组织协调成完整的内容。这固然是素材积累的还不够多,但也暴露了词汇没能真正掌握,语法也不娴熟的问题。
而且,「学渣」们在尝试「改写」时,往往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因为他们连发现错误的能力都不具备。而当他们在试图寻找同伴「互改」时,可能遇到更加尴尬的情况,即只能找到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修改建议。
作为一个曾经的英语学渣,以上的痛苦我曾一一经历。而且,当我试图再去听一些课程,比如英语语法课,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精读讲解之类的课程时,一旦听到老师说“此处作定语前置……”,“这个非限定动词……”等「专业术语」就会非常头痛。虽然知道这是少年时不好好学英语,没有「跟上进度」留下的后遗症,但无论如何坚持,也实在难以听老师讲下去。
怎么办呢?
直到我听说了一种叫做「中英回译」的训练方法。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自学成才的教育家王云五先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他在《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中提到:
我读外国文名著时,认为某一段有精读而仿作之必要者,于熟读数次以后,往往将该段文字译为中文,经过了一星期左右,则就所译中文重译英文,译时绝对不阅英文原文,译毕始与原文比对,于文法有错误者即查照原文修正,于文法无误而用字遣辞不如原文精练者亦参酌修正。这样一来,我对于英文作文便无异获得一位无形的优良教师。后来我自修中文,除了认为必须熟读背诵者外,对于某些用不着背诵的,我间亦把它译为英文,放置若干日,再从英文重译为中文,然后仿照英文作文的方法,持与原文比对修正。又那时候白话文还未盛行,但我偶然也仿中英对译的原则,把若干篇古文译为接近白话的浅近文言,过了些时,再重译为古文辞,以资比较。
听上去很神奇,在近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仅仅依靠自己苦练英语材料的翻译,没有外教与英语高手相助的情况下,习得强大的英语输出能力(王云五先生做过英语教授,曾担任商务编译所所长)。于是我跃跃欲试,希望能用此方法实现英语学习的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