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罪春秋晋国史话历史
晋国史话·第二辑(806)诸侯权力的下移

晋国史话·第二辑(806)诸侯权力的下移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17:55 被阅读52次

    鲁国三桓分公室

    鲁国作为一个以礼仪之邦自我标榜的国家,在春秋早期的确有着公族执政的传统,然而若要论礼崩乐坏,鲁国恐怕比大多数的国家来的都要凶猛。早在晋献公时期,鲁国就由于庆父之难,国家被搅的天翻地覆,国君弑立频繁,国家陷入混乱,险些就被风华正茂的齐桓公给灭掉。

    好在齐国的一念之仁,使得鲁国的国祚才得以延续。至660BC,鲁僖公在季友的辅助下平息了内乱,并在齐国的保护下进入了一段和平发展时期。在鲁僖公当政的三十多年间,整个中原正处于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多事之秋,特别是在齐桓公死后,中原霸主出现空缺,宋襄公、楚成王、晋文公乃至秦穆公对于中原的霸权都跃跃欲试。鲁国夹在齐楚两大国之间,并没有像宋国那样自不量力地争夺中原的霸权,而是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态度,通过各大国之间的互相制约得以生存发展,而这段时间也就成为三桓势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桓出自于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和季友。季友是在鲁僖公时担任执政,其子孙世袭鲁司徒职务。在庆父作难的时候,季友虽然和庆父、叔牙很是不对付,但是对他的侄子们还是关爱有加的。因此庆父和叔牙虽死,他们的家族产业却得以不断壮大。庆父作乱自杀,他的儿子公孙敖得以继承家业,逐渐形成了孟孙氏,世系鲁国司空的职务。叔牙因支持庆父,在季友的胁迫下自尽,季友信守承诺,扶植其子公孙兹主持家业,形成叔孙氏,士燮鲁国司马职务。

    季友死后,根据鲁国公族执政的传统,政权落到了鲁庄公之子东门襄仲的手中。但东门氏执政时,三桓势力已经很是壮大,使得东门氏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643BC,东门襄仲初掌国政时,鲁僖公在淮地参与诸侯会盟,公孙敖自作主张,攻取了项国,为此齐国扣留了鲁僖公。幸好鲁僖公夫人声姜是齐女,在她的调解下,齐国才释放了鲁僖公。620年,公孙敖到莒国参加会盟,顺便为东门襄仲迎娶莒女,但他见到莒女貌美,竟然自己娶了。东门氏大怒,想攻打孟孙氏,但又担心三桓作乱,只好在彭生的劝说之下,两人都放弃莒女以妥协,襄仲对此也无可奈何。宣公即位之初,算是东门氏权势最盛的时候,莒国太子仆携国宝来投奔,宣公命赐封邑,季文子擅自改君令,将太子仆驱逐。

    襄仲死后,三桓开始执政,东门氏的公孙归父与鲁宣公合谋欲去除三桓,但被三桓抢先。591BC公孙归父访晋时,宣公去世,国内政局发生突变,东门氏家族被三桓所逐,公孙归父回国途中得知此事,知道大势已去,只好逃亡到齐国。至此三桓执掌鲁政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驱逐东门氏之后,鲁成公和鲁襄公都是年幼继位,三桓更是骄狂,通过作丘甲、作三军等动作,鲁国的军政权力基本上已经为三桓所霸占。其间三桓内部虽然时有内讧,但总体上仍在进取,使得公室的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但是在晋国霸业的制约下,三桓还不敢公然与公室对抗,待到晋国霸业渐衰,三桓三分公室也就不在话下了。

    郑国权力的下移

    从悼公十二年郑国依附晋国起,楚国因为专心对付吴国,并着力恢复经济,基本上没有对中原进行大规模的侵扰。这十几年中只对郑国用兵两次,且都没有对郑国造成太大的破坏;对宋国也只是悼公十三年时,与秦国有过一次小规模的用兵。郑宋两国难得地享受了十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因此可以从容地梳理国家内政。

    郑国是一个秉持周制的国家,在周礼亲亲贵贵的语境下,算得上是国家治理的楷模。把持朝政的卿士,多是公子公孙,其名字都很相近,让人看了很是让人眼花缭乱。

    晋悼公、平公时期的郑国卿士,大都是郑穆公的子孙。郑穆公的父亲文公在位时,将他的儿子或驱杀或放逐,再加上文公之前诸公子争立,使得旧有的公族势力逐渐衰退。郑穆公子兰就曾经被自己的父亲驱逐在晋国避难,在回国继位后,深感其中的痛楚,因此对他的儿子们都很是善待。

    但问题是郑穆公实在太勤于耕耘,光儿子就有十三个,此外还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夏姬。穆公诸子中有公子夷和公子坚,分别继位为郑灵公、郑襄公。郑灵公继位仅一年,就被自己的两个叔父杀掉了,国人欲立公子去疾(子罕)为君,但去疾推辞让给了自己庶兄郑襄公。郑襄公刚刚继位的时候,担心自己兄弟众多,会对公室构成威胁,想将群公子驱逐出境,在公子去疾的劝阻下,这才没有执行。

    郑襄公的一时心软,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产,他诸多兄弟中的七人——公子弃疾(子良)、公子喜(子罕)、公子騑(子驷)、公子舒(子印)、公子发(子国)、公子偃(子游)、公子去志(子丰)——分别在郑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并逐渐把持了郑国的朝政,形成了由良、罕、驷、印、国、游、丰组成的“七穆”集团。

    但在晋悼公时期,七穆的势力还没有彻底定型,彼时子罕和子驷曾先后担任正卿也即当国。郑僖公大概是感受到了穆族势力对公室的威胁,因此自做太子的时候,就与穆族的势力很是合不来,先后得罪了穆族的子罕、子丰和子驷,子罕、子丰对僖公的不礼并没有追究,但当国的子驷却不能忍受,因此在悼公八年参加会盟的途中将僖公暗杀了。

    子驷暗杀僖公,引发了群公子的不满,他们意欲除掉子驷,却不料被子驷抢了先,悼公九年,子驷罗织罪名杀死了四名公子,并立五岁的郑简公为君。当时除了子驷之外,子国、子耳也都在六卿之中,穆族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待到悼公十年,郑晋讲和时,郑国的六卿子驷、子国、子孔、子耳、子蟜、子展都已经是穆族的人了。

    悼公十一年,由于穆族的贪婪,以及伴之而来的天灾,导致底层贵族发动了叛乱,当国的子驷以及子国、子耳(公孙辄,公子去疾之子)尽数被杀,唯有子孔幸免于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郑国的执政。

    子孔当国之后,希望能够通过盟书约束国内势力,以达到专权的目的,遭到了子产(子国之子)的抵制,最后不了了之。在子孔当政的时期内,子展(公孙舍之,子罕之子)、子产、子蟜(公孙虿,子游之子)的表现很是活跃,使得子孔难以独断专行,因此便有了子孔想通过楚国来清除政敌的事情。

    当时子蟜、伯有(良宵,子耳之子)、子张正跟随郑简公伐齐,子展、子西(公孙夏,子驷之子)随子孔留守国内。子展子西知道子孔的计谋后,加强了守备,使得子孔不敢与楚军会合。待郑简公回国后,郑人开始设法除掉子孔。子孔预先有了防备,但终究没能抵挡住子展和子西的进攻,最终身死族灭。在这场的内乱中,穆公另外两个儿子子然和士子孔的家族,也受到牵连,他们的继承人子革和子良趁乱逃往楚国,子革在楚国还做到了右尹的职位。

    子孔被杀后,他的土地田产被其他家族瓜分,政治上子展取代了子孔的位置担任当国,子西听政,子产为少正,其余的几个卿位大抵也是由子西、子蟜、伯有所占据,六卿完全为七穆所把持,七穆共专郑国的局面才算正式形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晋国史话·第二辑(806)诸侯权力的下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s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