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公早年的征伐
晋国向外扩张的第二步,就是兼并周边的小诸侯国。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周王所分封的姬姓同宗,西周时期都与晋国在戎狄环伺的环境中互相扶助,因此也一直相安无事。到曲沃代翼时,许多国家都卷入了晋国内战,这也给统一后的晋国以讨伐兼并他们的借口。
晋国灭国夺邑的第一阶段,大致在晋武公晚年和晋献公初年,主要对象是围绕在晋国周围的一些小国。晋国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反C形的盆地,其北、东、南三个方向都被山地所包裹,这一阶段主要是向西扩张。而杨、贾、荀、董四国在晋国的西面由北向南呈扇形分布,成了首当其冲的讨伐对象。处在这四国外围的还有韩、冀两国,以及沈、姒、蓐、黄等不知名小国。
晋献公时期晋国城邑分布荀国在晋国正西,现在的新绛县东北,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十七子,西周时很强盛,曾一度成为这一区域诸侯的老大。在曲沃代翼的内战中,荀国于公元前725年的第二战中最先插手干预晋国内政。公元前677年,晋武公成为晋君后第二年,就伐灭荀国,将其城池土地赐给原氏黯。荀国余部向西南迁徙到现在的临猗县南铁匠营村附近,不久之后被再次伐灭。
董国在今闻喜县东北四十里的董泽,传说是豢龙氏蓄龙的地方,在武公时期被灭。据说在武公之前曲沃的城邑还在今曲沃县附近,后来为避锋芒,武公伐灭董国后,将曲沃迁到了现在的闻喜县境内。
贾国是唐叔虞少子公明的封地,之前的《晋国早期历史的流水账》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在武公时期,曾参与过公元前705年虢公组织的对曲沃的大围剿。后来随着曲沃的长期活动,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当时还未继位为君的晋献公曾娶贾国女为夫人。但这段关系维系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武公晚年的时候,就被晋国吞并了。
杨国在洪洞县东南的故杨城,始封于周宣王时期。具体被伐灭的时间无法确认,但是可以确知的是,在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1年)前就将杨国故地赐给了武公之孙、伯侨之子、献公之侄羊舌突作为食邑。
韩国在绛都的西方,现在河津万荣之间。是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在公元前757年时就已经被晋文侯吞并。在晋国内乱中,很可能被荀国所占据,晋国扩张时又重新夺回,并于公元前677年灭荀时,由晋武公封给韩万作为采邑。
冀国在今河津县东北冀亭,与韩国相邻,据说是殷商后裔傅说后裔的封国。灭亡时间难以确证,据考证,是因为冀国无故占据虞国的城邑,因此晋国与虞国联合将其伐灭。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之前,封给郤芮作为采邑。
到此为止,晋国基本上已经将运城盆地的大部收入囊中,获得了大量的城池和良田。再加上扫荡戎狄部族所带来的安定局面,使得晋国各方面的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时期,晋国开始进入了军力扩张的快车道。
献公后期的扩军益疆
武公初为晋侯时,晋国只有一军的兵力。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国进行了扩军,由原来的一军扩充为二军。按照春秋时的军队建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一两有25人;四两为一卒,一卒有100人;五卒为一旅,一旅有500人;五旅为一师,一师有2500人;五师为一军,一军有12500人。实际的军队编制可能会有出入,但人数也不会偏离太多。也就是说此时,经过扩充后的晋国军队规模大概有25000人。
军队扩充之后,晋国灭国夺邑的扩张行动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年,晋献公自领上军,以赵夙为御戎(驾车),毕万为车右①,伐灭耿、魏两国。太子申生统领下军,伐灭了霍国。
春秋时期进行车战时,通常是三人共乘一车。居左的是主将,主要是持弓箭射杀敌人。居中的是御戎,也就是司机,负责驱使马匹,控制车辆行进轨迹。车右是执戟的卫士,负责近距离刺杀(不是砍杀)靠近的敌人。车右一般会选择大力士,作战时保护车左的主帅,行车遇到障碍时,负责清理障碍物或者辅助推车。
霍国位于晋国北方的汾河沿岸,大致的位置在现在霍县的西南霍城。霍国的本源是真姓的侯国,周朝灭霍后,将霍国封给周武王的弟弟(文王第八子)霍叔处。其原本的封地在在河北境内漳河以北的区域,因为参与管蔡(三监)之乱,霍叔处被贬为庶人,后来又重新启用,徙封到晋国的北方。他的儿子仲员继承了他的封地,此后还有家重、静叔带、安叔、将、君问、角、光、福、旧几任君主。
到晋献公时期,当政的君主是霍公求。据有的说法,霍国在管蔡之乱后降格为伯爵国,霍公求认为成王时的这种处置不合理,就自称霍公。晋献公听说了之后觉得他太放肆了,就兴兵讨伐灭了霍国。这种说法不知实否,即便属实恐怕也只是晋献公兴兵的借口。但不管怎么说,霍公求因为无法抵挡晋国的进攻逃奔到了齐国。又据传说,后来晋国发生了大旱,晋献公让人求神问计,得到的答复是因为他灭掉了霍国,霍太山的山神不乐意了,就给他们降下灾害。于是晋献公就派赵夙去把霍公求请了回来,专门负责祭祀山神。
魏国和耿国也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其具体的传承已经不太清楚。魏国地处晋国西南黄河北岸,大致在现在的芮城县东北的河北城。周灭魏方国后也封给了姬姓宗族,晋献公灭魏之后将魏国封给了毕万,以其为魏县大夫。
耿国在晋国以西黄河东岸,临近荀、韩,大致在今天的河津县东南耿乡城附近。在商代时,耿国是嬴姓部族建立的方国,周朝初年灭耿,将其分封给同宗姬姓。晋献公灭耿后,将其赐给了赵夙(嬴姓)为采邑,令其为耿县大夫。
此后晋国又先后在献公十九年(前658年)和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通过两次假道伐虢的战争灭掉了比邻魏国的虢国(平陆至三门峡附近)。春秋初年的虢国还很强大,虢公林父担任周王室的卿士,早年还多次出兵干预晋国内乱。晋国与其结怨很深,隐忍多年后终于将其伐灭。灭虢之后顺便又灭掉了虞国(平陆北张店附近古城),以及周边的焦等不知名的小国。
(假道伐虢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此处略)
晋献公灭掉的这些国家,再加上伐狄时获得的土地,使得晋国的疆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到晋献公死时,晋国已经从一个撮尔小国(偏侯),发展成了一个地方千里的大国。
对比一下晋献公继位前后的晋国疆域,就会发现其疆域扩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咋舌。武公成为晋侯的公元前678年,我们所知的晋国城池只有翼城(绛都)和曲沃两地,其势力大概只局限在今天的翼城、曲沃两县的大部,侯马、绛县、闻喜三县的小部,空间极为狭促。
而到晋献公晚年的公元前651年,晋国疆域的西面已经越过黄河,进入陕西,与秦国接壤。即便是考虑到讨伐郦戎时被秦国打败,导致失去了骊山地区,其疆域的西垂也仍然延伸到了陕西大荔附近。向东则有卫国的故地,包括河内、邯郸、百泉、朝歌四邑,大体就在今天的邯郸、安阳、新乡一线,与齐鲁卫宋郑等东方大国遥遥相望。向北则有霍国故地与戎狄相拒,势力范围到达了今天的灵石、介休附近。往南大致与今天的山西河南交界相当,有些地方已经越过了两省交界,进入了河南平原。
也就是说经过武公晚年到献公晚年不到三十年时间的扩张,晋国的疆域扩展了百余倍,基本形成了晋国后来的领土格局,为后世君主逐鹿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上晋惠公时期的各项改革措施,使得晋国拥有了称霸中原的资本。终于在二十年后的晋文公时期,晋国成为中原霸主,并将这个霸业维系了百余年。从这一角度考量,晋献公恐怕才是晋国历史上居功至伟的第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