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不小心知道了真相有意思的文章历史
晋国史话·第一辑(205)讲求忠信,虞国就能免于被灭亡的命运吗?

晋国史话·第一辑(205)讲求忠信,虞国就能免于被灭亡的命运吗?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16-05-04 01:36 被阅读355次

宫之奇口中的忠信观


晋国假道伐虢的大多数史料都来源于春秋三传及国语,在这些史料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不是晋国的君臣,也不是虢国的上下,而是来自于虞国的一个叫做宫之奇的大夫。

三传中的大部分言论都出自于宫之奇之口,宫之奇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长久以来一直都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宫之奇总是以先知先觉、睿智卓学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与之相对的虞公则是一个贪财好利,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然而这些描述是否真实,还很值得商榷。

总结宫之奇在三传中的表述,无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虞虢两国要抱团取暖,相互依赖。这大概也是在晋国伐虢之前虞国一直采取的措施,虞虢之间的联盟非常牢固,这使得晋献公为此大为头疼。而另一方面,晋君无耻,不讲信义,连亲族都可以诛杀,作为同宗的虞国更不可以与晋国作为倚靠,因此不可与晋国结盟。

第二,鬼神和上天只辅助有德行的人,而不是虔诚地奉上祭品的人。而究竟什么样的德行才是上天所眷顾的呢?三传中没有详细交代,后来成书的国语对此进行了附会。国语作为儒家经典,借宫之奇之口讲了一番大道理,其侧重点主要是忠、信二字。他认为只有讲求忠、信的国家,才能在有外国军队驻扎的情况下不受损害。

究竟什么才是忠呢?宫之奇说,除暗以应外谓之忠——也就是说,所谓的忠,就是去除对方的阴谋来应对敌人。初看这句话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除暗以应外”似乎用来形容“智”更合适一些。经过多方求教,我才终于明白,儒家学说中的“忠”并非“忠君爱国”的“忠”,而是尽心于于王道。

所谓的王道在这里的体现就是“不绝人之亲,不乏人之祀”,而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图霸中原,正是因为有“兴灭国、继绝世”的功劳,而这一切都是忠于王道的表现,因此才为儒家所盛赞。因此要想做到“忠”,首先自己要为人清明,尽力去避免巧诈的做法,是忠于王道。同时还要揭穿他人的阴谋,避免友邦为他人的巧诈所害,是维护王道。

“忠”——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虞公的“不忠”就表现在,“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也就是说虞公不能尽力粉碎晋人的阴谋,帮助虢国反制晋国,反而为晋人铺路,去伐灭自己的友国,让虢国接受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因此就是不“忠”。

所谓的信,并不是言出必行,而是要“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也就是说要剔除自己的私欲,坚持为人处世的准则(礼),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左右摇摆,失去了原则。

“信”——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体到借道予晋这件事情上来说,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背弃自己的友国。不管这种私欲是来自于贪欲,还是自身的恐惧,都要堂堂正正,不为所动。而虞公因为贪图宝马美玉而背弃了自己的亲密邻邦虢国,这是“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因此就是不“信”。

最后他总结说,“夫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离开了忠就无法立足,离开了信就无法稳固,不讲忠信,还要留外敌在本国驻扎,敌人知道了你的底细之后,就会回过头来谋算你。失去了忠信的根本,国家怎么还能长久?

既然说要讲忠信,宫之奇知道国家将要灭亡,自己却跑到深山里去享清闲,这样的行为是否也是忠信呢?在儒家的观念中似乎也算,儒家的忠信观的“忠”本意就是忠于王道,而不是愚忠。荀子说从道不从君,孔子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信”是要遵循礼仪行事,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言出必行,因为在儒家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作为。

因此对于宫之奇来说,不是我不忠于我的道义,实在是我无能为力。当国君选择背弃忠信的时候,我宁愿选择退出,也不与不忠不信的行为同流合污,这也算是一种忠信。忠于自己的内心,守正自己的人格,正是忠信的体现。

虞国的两难选择


说完这些,我们反过头来看,是不是虞公遵循宫之奇的这些原则就一定能够保全虞国了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如果说虞公借道给晋国的行为是不忠不信的表现,那么反过来晋国伐虢灭虞的行为本身也是不忠不信的,何以晋国就可以灭掉两国,而虞国就不能长久呢?因此国语中宫之奇的这段分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春秋初年的大争之世,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一个国家不思进取就只能被别国所灭。终春秋一世,连年称霸中原的恰恰是不守忠信的晋楚两国,而陈旧迂腐的宋襄公给人留下的也只是笑柄而已。虞国身处大国之侧,不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积极进取的话,无论怎样讲求忠信,都无法避免被吞并的命运。

这就是小国与大国相处时必然会出现的困境,荀息对晋献公所说的那一句“此所以小国以事大国也”道出了其中的关键。虞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荀息带着礼物到虞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晋国给虞国下了一个巨大的圈套,摆在虞公面前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无论虞公怎么选择,都无法逃脱被灭国的命运。

他们可以选择不收礼物,那也意味着跟晋国在此事上决裂了,等待着虞国的将是晋国大军的讨伐。而收下礼物却不借道给晋国——这个选项所面临的后果比第一种会更加严重。最后一个选项就是收下礼物,同时借道给晋国——即便是面临着晋国翻脸不认人的危险,但这对于虞国却是最优选择。

因此,不论宫之奇如何说教,如何坚持要与虢国联合对抗晋国,虞国都不能选择这条路。因为虞虢两国即便是联合起来,他们也无法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晋国抗衡。而中原各国显然不会为了这样的两个小国而与日渐强大的晋国结仇,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联合之路很难走下去。

从这个角度上看虢公丑在失去下阳之后,不思抵御晋国的侵略,反而去讨伐戎狄建立功业的行为似乎就可以理解了。在面临亡国之危的时候,虢公知道自己无法独力抵御晋国的武力,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国际援助。但是虢国作为王室卿士,在国际上缺少有实力的大国的支持,只能通过践行政治正确的道路获取同情。

此时齐桓公称霸所打出的正是尊王攘夷的旗号,为了求得齐国同情,便只能奉齐桓公的旗号攘夷,也是不得已之举。但是虢公毕竟已经是人微言轻,这些作为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最终也只能眼看着晋国踏入自己的国门而无能为力。

因此,虞公、虢公二人在面对晋国入侵时所作出的选择,都是他们处在当时情景之下的无奈之选。他们的亡国并不能简单地用儒家的教条思想来诠释,春秋时期正处于中国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时代,兼并和灭国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风气。一个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国家,一味地遵循礼仪王道,并不能让其摆脱被吞并的结局。彼时兴起的国家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中,果断采取改革措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逐渐在中原称霸的。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只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虞虢两国正是这场淘汰赛中最微不足道的牺牲品罢了。

相关文章

  • 晋国史话·第一辑(205)讲求忠信,虞国就能免于被灭亡的命运吗?

    宫之奇口中的忠信观 晋国假道伐虢的大多数史料都来源于春秋三传及国语,在这些史料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不是晋国的君臣,也...

  • 成语故事:【假途灭虢】

    【假途灭虢】《左传·僖五年》记载,晋国向虞国借路,让晋国军队过境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这个要求,结果晋国在灭亡了虢国...

  •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来讨伐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谏道:“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和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也会随着灭亡。晋国的...

  • 目录-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国史话·第一辑目录 ——晋文公霸业的基石 晋国早期历史概略 《晋国的初立》-明明是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却总被人当儿...

  • 2021-03-30 宫之奇谏假道

    鲁僖公五年,晋国想攻打虢国。晋国,虢国之间隔着虞国,晋国便向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出晋国攻战虢...

  • 简书每日成语——唇亡齿寒

    故事:虞国位于晋国与虢国之间,晋侯打算攻打虢国,就送给虞国国君很多礼物,打算借虞国的道路攻打虢国。虞国国君看到晋国...

  • 羊皮换贤

    百里奚虞国人,虞国被晋国灭掉以后百里奚成了俘虏,因为他拒不为晋国做事,所以被当作家奴陪嫁到秦国,走到半路他逃跑...

  • 【定稿】晋国史话·第一辑·小结

    01 回顾晋文公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和际遇。他出生的时候,晋国刚刚结束了一场宗族相残的战争,一场新的惨剧也正...

  • 简书独有,三天一故事(霖漪迩篇)

    晋国拟定了并吞虢国[guó guó]的军事计划。两国之间,有虞国[yú guó]相隔,虞国成了晋国伐虢的障碍,晋献...

  • 【典故】唇亡齿寒

    公元前700年左右,晋国拟定了并吞虢国的军事计划。两国之间,有虞国相隔,虞国成了晋国伐虢的障碍,晋献公打算...

网友评论

  • 饭饱先:这个系列写得真不错,赞叹。
  • 65e9d5bb87de:写的很好
  • 日新说:确实,史书给我们的暗示通常不会说弱肉强食,而要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实在误人甚深
    逸川: @日新说 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可以理解
  • 613313d77e15:作者对忠与信的诠释让我眼前一亮。确实,没有足够的武力做基础,文明发展再辉煌如古希腊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另外,任何组织都有其发展目标,用不思进取可能不是很恰当,也许这个国家并不是不进取,而是进取的目标并不是军事实力的强大而是文化的发展或者是国内人民的安定呢?嗯,任何大型组织都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合适的改变,否则就容易被历史淘汰。
    613313d77e15:@逸川 知识无边无际,每个人知识结构(包含了广度与深度)的缺陷都会导致认知的谬误,只希望各人从各人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去充分交流与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最后得出的结果少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使自己以往的错误观念得到一定的纠正。
    逸川: @傲娇的启轩君 你这一说倒是也给我不少启发,我一直都是在传统的语境下解读历史,如果能够加入现代的政治理论应该更容易被人接受。看来我还需要多读书了

本文标题:晋国史话·第一辑(205)讲求忠信,虞国就能免于被灭亡的命运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lr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