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回响|市低年级传统文化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

听课回响|市低年级传统文化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

作者: 靳志勇 | 来源:发表于2019-04-25 17:13 被阅读0次
    现场

    写在前面

    靳志勇

    2019年4月23日下午和24日上午,我、郑兴港、宋春花自行前往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参加滨州市小学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科书培训暨教学观摩研讨会。

    本次会议议程为——

    会议议程

    之所以自主前往,自愿学习,主要是因为三点:第一,传统文化课例,观摩的极少,尤其是新传统文化教材推出后,几乎没有可学习的优秀课例。第二,这次活动,不仅有课例展示,还有新教材的解读,更有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解读和说明。第三,距离好近,用时不多,效果可期。

    四节课,四个解读,一路听下来,加入自己的思考,反思日常实践,有以下几点收获:

    1.教材内容,大胆取舍,课外拓展,补充有度。

    2.“诵、思、行”是优秀传统文化课的基本思路。诵到什么程度,怎么诵;思到什么程度,如何思,思的教学活动的逻辑层次如何设计;怎么行,行的活动如何链接教材内容,如何契合学段;等等。这些,深思,慎行。

    3.教材内容多以“文言”形式呈现,文言的意思,比较晦涩难懂,那是否需要理解,理解到何种程度(模糊?准确?浪漫?),怎样理解,设计哪些有层次的学的活动,以达到“深入浅出”的学习效果,从而避免上成文言文讲解课。这些,多试多行多变化。

    4.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是语文课,不是道德与法制课。那,它是什么?从目标反推概念,或许是一种办法。小学传统文化,目标是培养亲近感,手段是接触记诵、熏染培养和认知践行。

    于是,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采用多种适宜形式,引导学生触摸知识(用儿童的语言告知+用儿童的生活对接引导)、理解内涵(认同+批判)和内化精神(真的有用+愿意践行),初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变化,帮助学生消除距离感,增强亲近感,让学生初步形成尝试性和反思性的认知践行。

    5.优秀传统文化学科,需要独立成科,独立课程,独立研究,独立发展。否则,一阵大风之后,只留下一地“鸡毛”。

    6.滨州市也好,邹平市也罢,急需要一支热心、专注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专业团队。

    7.曹玉萍老师的课《自爱孝亲》,几易其稿,终出一节具有“风向标”式的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模型。每个教学片段,都值得研究和咂摸。此处,另文再叙。借冰心的话,表达自己听这节课的感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8.最关键,最重要——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师资,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躬身而行,努力成长,当务之急!


    现场

    下面推出郑兴港老师的心得,内容丰富,有自己的创见,值得一读。

    市低年级传统文化教科书培训暨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

    邹平市开发区第三小学 郑兴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实践永远是上好一堂的真理。精彩不失维度的课堂,深入浅出的教材解读,对比日常的教学,我对当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 文本解读是上好课的前提。

    张静老师在一年级教材解读中说到:两个纲要是关键。

    第一节,无棣县一小的老师在执教《勤俭》一课中,让学生学习苏轼的《房梁挂钱》,但从学生的整体表现来看,只是停留在了怎样节俭的方法层面,而这课的教学乃至本单元的教学却非如此。

    故事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解读把握。苏轼是因为钱少而如此节俭?究其根本是良好风气、品质的养成,尤其注意“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一句,品味苏轼身上的节俭品质。

    还有,最后的课堂活动、习主席的共勉等内容,应该引领孩子反思:今天的我们不缺钱,为什么还要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呢?

    邹平梁邹小学曹老师在执教《自爱孝亲》一课时,对于课标和教材的把握比较准确,对文本的解读深入浅出。

    1.古文学习应从何入手,达到什么程度。2.吟诵经典,传承文化。3.活动育人,孝文化古今一脉相承。4.年龄特点决定解读深浅度。

    张静老师也详细地说明整个的备课过程:查找原文的出处,了解《孝经》的特点,根据年龄特点辩证设计后面的活动环节等都说明,深入浅出的文本解读决定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二、环节设计的完整性呈现课堂的体系化。

    通过观摩四节课堂,基本形成了一种课堂的模式化、体系化。回顾旧知与链接新知过渡自然,诵读层析符合古文认知规律,借助注释理解文义、感悟道理水到渠成,活动设计巧妙传承文化,最后引出下节课新知,激发兴趣。这也是张静老师在教材解读中提到的传统文化课的三个环节:诵、思、行。

    三、活动设计是上好传统文化课的育人关键,胜于言传。

    根据张静老师的解读和课堂的观摩,这四节虽然都设计了活动环节,但是意义、价值和效果却不一样。

    第三节曹老师执教的《自爱孝亲》中就有这样的两个活动:对“头发”的认识活动,古今比较,批判性的运用教材,孩子在辩证中得到了提升;第二个活动就是最后的让学生谈论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已达到孝亲的目的,这是诵读思考感悟后,践行传承的教学使然,而非为教而教,为讲而讲。

    相反,沾化县老师执教的《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一课引用的“皇甫绩”故事就有点一味照搬,而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规律。

    同时最后一节,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老师执教的《信为人先》一课中,让孩子自己讲有关古人诚信的故事,师生重复四个而无感悟,就显得没意义了。

    这就是张静老师在教材解读中提到的——

    活动设计要注意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取舍;既要利用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对教材要敢于取舍。

    四、 评价是激发课堂有效性的润滑剂。

    四节课中教师对于孩子的评价都是激发表扬,而且是适时评价鼓励,这样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最值得注意和学习的是怎样使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孩子,引导课堂,渗透学科特点。

    第一节《勤俭》一课,教师对于孩子的回答点评很到位,但是怎样从孩子的回答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引起他们的辩证思考呢?例如教师评价:读得真好,断句是不是更有节奏了?那好男女生再读。

    这样的环节没有把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分开,也没有渗透古文的韵律美,更没有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可以这样评价:古人说话也是有节奏的,这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你能试一试吗?跟刚才的朗读是不是不一样了?在这样的诵读中,古人告诉我们什么呢?

    再看邹平梁邹小学曹老师的课堂,同样是诵读的评价:我们就是这样听着、唱着,仿佛看到了古人传唱的情景,唱给谁听呢?爸爸妈妈唱给孩子,孩子又……,这就是传承。

    课堂的细节莫过如此,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带来的是深入浅出、水到渠成的精彩。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良好的引导是课堂环节的链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才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课堂特点,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条传统文化教学之路。

    现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回响|市低年级传统文化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wz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