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6年进入美术教师这个行业,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已经从少女走向妇女,从青年走向中年。
但我知道我依然是年轻的,我依然在执着的做自己。
眼角的鱼尾纹是伴随着快乐上扬的,只有我知道这双眼睛与多少双清澈的明眸对话过。
我最得意的便是我的一双手了,并不纤长,因为长时间的打磨浸泡,她比同龄人的手显得格外的粗糙。然而我最满意的,就是它从来不挑剔任何材料,这使得我可以尽情尝试。
这种伴随年月增长积累的沉淀,我认为是时间和生活给予我的馈赠。
感谢走进我生命里的每一个孩子,与其说,我是他们的老师,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更多。
对于美术教师,在大部分家长心里,这是一个非学科性的身份角色,所以大家的认同是不太深入的。
我有时也常常在思考:
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究竟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
一堂孩子喜欢的美术课,又能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美术课程它首先是自我情绪的表达。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允许孩子的作品有自我的,而非千篇一律雷同的表达。
所以当每一位孩子到达我身边的时候,我首先要告诉自己:
她,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试图把你想要的强加给她。
美术课程它作为一门美学,我们除了要感受美,欣赏美,更重要的,还应具备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美源于生活,所以一切我们身边的题材都可以成为美的一部分,一切有它自己独立思想的内容都能成为美的创造。
曾经有人向我取经:
做了这么多年的美术教师,面对课堂上最头疼的学生您会怎么搞定?
最头疼的学生?
他们眼里最头疼的学生,是这样的:
上课乱跑,不愿继续,乱鼓捣材料;
又或者是这样的:
不听指挥,随心所欲,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搞定?
我其实很想反问一句:你会怎么搞定?
美术课堂是最头疼的问题,究竟是不是孩子?
究竟——“怎么样一帆风顺的把自己所想的教下去给孩子”是课堂的重点?
还是——“怎么样根据孩子的反应引导她学得更好”才是课堂的重点?
上一节美术课,美术老师是要做许多前期工作的。通常在系统备课之后,我们需要根据根据每节课来思考材料的准备,再到后期会进行大量的尝试,最终会呈现一幅形式美与内容并存的作品。这幅作品,我们叫它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是用来发现教学难点,它应该是为预测教学过程而做的一个开始,然而很多人,却把这幅作品当成了最终要的那个样子。
这就变成了,老师不断尝试做好了一幅他心里认为最美的作品,然后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教授孩子重复他这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孩子的配色、构图、内容、形式等进行控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心中的那个理想的样子。
然而,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孩子需要的美术课堂吗?
那些随心所欲,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孩子,首先你得为孩子感到欣慰。因为她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足以证明她是非常自信的!如果某天孩子坐等老师示范之后才敢动笔,动笔之后还前怕后怕生怕画错,那么,绘画对她而言,还有什么乐趣?
那些所谓钟情鼓捣各种材料的孩子,事实上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度是非常高的,他那么认真的在尝试,不断的去探索材料碰撞出的惊喜,他非常努力的用自己的双手把脑海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些,为什么要去“搞定”?
此时,他需要的是有人去鼓励他在原有的发现之下,更深入去探索。这样,她学到和掌握的会更多,而不仅是那一点美术概念和技法。
当你的课堂尊重到孩子,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非常专注的沉浸在自己的发现和惊喜里,他们一边认真探索,一边同时关注“你发现了什么”,然后他们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最后,他们会告诉你“我玩得非常开心”。
情绪的宣泄与创意的表达;眼睛的发现与能动的创造,不正是美术带给我们的最大收益吗?而这,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美术课堂。
——仅以此篇,献给致力于儿童美育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