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届学生来说,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部分的学习,都显得比较困难,主要的原因都是源于这一部分的反应尤其是复分解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这就势必涉及关于电解质电离的问题,但是在初中阶段对此并不要求,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呈现方式比较抽象。
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首先进行《常见的酸与碱》部分的学习,通过常见的酸和碱以及其化学性质和中和反应,先一步总结出酸和碱的反应规律和渗透盐类的定义,再通过微观粒子的层面来解释酸和碱的通性,为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学生在《盐化肥》这一单元详细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这种认知,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是学生对于理解NaOH、Ca(OH)2同样是碱,为什么前者不能和Na2CO3反应,后者却能够发生反应;也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Fe2O3为什么不能与它们发生反应。于是在接下来班级的课中,做了以下调整: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之前,先让学生根据所给定的一些物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在经过小组之内互相批改订正之后,引出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并初略讲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接下来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先通过理论分析,预测判断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再通过实验验证,完成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最后到了《盐化肥》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反应物的种类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于“物交换,价不变”这一原则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比如,以下是对两个班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2990ca189e45ec95.png)
在902班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当学习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之后,对于5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判断反应类型的时候,学生初次投票的时候觉得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经过选项挑人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在哪几类物质之间?部分学生忽略了碳酸的分解,再进行三次投票,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ff3e4350c0d79c3f.png)
而903班早在碱的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渗透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梳理和总结,因此对于本道题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难度。通过对于两个班的教学对比,我认为这样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应该提前更加系统的讲解,最合适的时机应该是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学习的时候进行对比学习。
一方面,适度调整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关键。教科书不是静态的,它经过老师在大脑中的再理解、整合之后,结合学生实际,就有了教师心得解读,赋予了新的灵魂。酸碱盐的知识本身就具有容量大、系统性强的特点。前边已经学习了O2、CO2的化学性质,探讨的方式是通过该物质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映状况来总结其化学性质。基本反应类型,已经接触了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那么,中和反应应该属于那一类呢?如果不及时加以归类,学生在分类方面就会混淆。
另一方面,实验可以推出结论,也可以验证结论。新课标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相关结论。酸的化学性质部分,编者意图是通过稀盐酸与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部分盐类的反应得出结论,这里除了与金属单质的反应外,都是复分解反应;而碱的学习方式也大致相同。如果在中和反应完成的同时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学生在掌握了这种反应形式的特点以及发生的条件的基础上,就可以先通过理论判断,再用实验验证,印象会更加深刻。
最后,这样调整是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需要。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初中化学仅仅属于一种化学的启蒙学科,给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普及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以及获得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实验。但是酸、碱、盐的学习集中在教材的最后,仅仅占据了教材的四分之一的容量,但在深圳中考当中,这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四分之一。特别是高中阶段,强弱电解质部分的学习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如果不加强系统性知识的训练,也无法为高中的化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