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农家小男人型男阅读想法
我们为什么丢弃了问「为什么」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丢弃了问「为什么」的能力

作者: 李少加 | 来源:发表于2015-11-24 14:27 被阅读738次

    几天前陪三岁的小外甥玩耍时,他突然用小手指着鞋柜上的花盆问我,“舅舅,为什么花要插在花盆里?”

    “因为花很好看啊”

    “那一朵不好看。”外甥指着一朵处于枯萎期的花。

    “哦,它枯萎了。”

    “为什么会枯萎?”

    “因为没有泥土,它不会生长,所以就死掉了。”

    “为什么不用花盆种呢?花盆养它就不会死了。”他睁着眼睛渴求的等待着我答复。

    “恩……小花是从植物摘下来的一部分,要整棵一起它才能活。”我生硬的解释道。

    “为什么要摘下来呢?不摘下来就不会死了啊。”

    我顿时无言语对,总不能回答他:因为花很美,所以摘下来摆在房间里很漂亮吧……恩,有时候我们确实有必要反思下为满足一己之欲而对其他生命造成的伤害。

    小外甥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有旺盛的求知需求。

    闲暇时回想起与小外甥聊天的内容,不禁感叹,他仅仅通过几个「为什么」就把审美、植物的生死、甚至对生命的怜悯之心都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他此前是没有任何的认知基础的,「问题」与「想象」反而让他快速的构建了一个认知体系。

    我不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人在幼儿阶段能有如此惊人的认知学习能力,而随着年纪增长这种能力反而减弱直至近乎消失?那些认为幼童像张白纸所以学什么都很快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现存著作尚有4324篇,发展成自成体系学派的有12家),战国时屈原的《天问》更被后世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当时物质生产能力相比时下是如此微不足道,依然可以孕育如此绚烂的人文智慧?(顺带一提,我第一次在知乎上提问就是问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人回答

    研究也表明:若论智慧,当代人并没有比古人有明显的进步。

    我们把东方文化想象成一个人,那个时代也相当于东方文化的婴幼儿时期,可是它却以远超现代的惊人速度成长。

    这一切都让引导我思考:问「为什么」是否人类与生俱来认知世界的「高级学习技能」呢?它能够引导我们更健康的成长。

    另一方面,这种询问「为什么」的习惯,其急剧衰弱的时间节点恰好与我们毕业后踏入社会的时间高度一致。

    问题或许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上,简单解读下我们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知识的逻辑图

    为方便大家解读,我把图简化,从上图可以看出,从我们的教材、到老师(或其他辅导书)灌输的学习方法、到学生记忆的知识(记忆为主),这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一个纯粹的被动过程。特别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升学考试(无论官方给出的说辞如何,事实上在学生的真实认知中,是把升学考试当做实际目标的),其实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个极度抽象的目标没有清晰的目标,自然就很难找到学习的自我驱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至少在记忆中,我只记得学习是为了考试,考个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上个好大学是为了毕业后能谋份好工作。至于什么是好工作,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则全然无概念的。

    在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变成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而现实世界中:市场环境、工作岗位、内容、工作模式、人际关系……等等所有的因素都是变动的,而传统教学教材中,包括如今不少的职场培训或者隐形的鸡汤等等,所学一切却都是静止的: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职场方法论。

    我们用静止固化了十几年的思维模式去应对不断变动的外界社会,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势必难以适应。

    当然,我们不应该仅仅苛求、指责国家教育制度的问题,毕竟教育体制对国家而言是伤筋动骨的重大问题,必然面临着来自各界的干扰与压力,而影响决策的效率。

    近年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往前推进了,但目前改革更多的是聚焦于教学经费、择校乱象、教师管理、学生学业负担等问题,在我看来,这些都属于表象问题,尚未接触到根源问题:为什么接受教育?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更好的引导。

    而作为对学生言行身教影响最大的老师群体,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周边,同学也好,同事也好,真正一流的社会精英,有几个愿意回到二三线城镇教书的?

    当然,如果我们完全依赖、等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从未考虑过改变自己并付诸行动,那么「我们自身」绝对是第一责任人

    我们是否应该从学前教育前的自己身上寻找遗失的技能来弥补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呢?我也是我从小外甥身上重拾这遗失已久的技能,而这个技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Why ?

    大脑和学习领域的专家东尼·博赞认为:比起解决问题,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寻找答案

    采铜在其作品《深度学习的艺术》中也提到过:

    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探索者」,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拓宽「未知的未知」的边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的、边界明晰的知识的掌握;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一个「猎手」,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察、寻觅、狩猎的对象……

    近代不同领域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问「为什么」无论对创造活动、学习、洞察本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或许从本质上来讲,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不断地询问「为什么」构成的

    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三个字:拖延症。笔者本人对拖延症其实了解不多,我是在看心理学相关的信息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热门——世上原来这么多人受拖延症的困扰。

    而我自身也许是跟拖延完全相反的典型。我没体系的研究过它,但在我看来,去掉拖延症的解药之一也许是:大而言之,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从局部来讲,则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清晰的目标与意义的。

    而目标则源自于对问题的提出、思考,以及问题的本质。

    或许,人生的一个终极问题便是:我们为什么活着?

    通过这个问题,延伸出的几个子问题:

    ·什么对我最重要,它为什么最重要?

    ·我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为什么?

    ·我现在在朝着这些目标前进了么?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

    ……

    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争取高质量的人生。

    我们通过问「为什么」来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素描轮廓,然后不断的寻求答案,由内而外的驱发与生俱来的求知欲,高效的为自己的人生填充独一无二的斑斓色彩

    拭目以待吧。

    共勉。


    不哗众取宠,不迷信权威,不负此生

    ****郑重声明:本文仅提供简书链接转载,其他正文转载请务必征得本人允许,否则视为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好奇而已:我就是个爱问自己为什么的问题青年?乔布斯身上学到的.
        残念破:小时候不明白,当然要问为什么~但如果一开始没有问得原因,没有想明白为什么~长大后就会见怪不怪,不会有多大的可能去深究事物的真理本质了。。。。。。
        所以有问题就问,别憋着。不然也许就再也不可能知道了。
      • 好奇而已:「」符号怎么打出来?
      • d402b506603c:为什么啊
      • 台风圈:一直需要的为什么
      • a90a8ad52133:我们通过问「为什么」来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素描轮廓,然后不断的寻求答案,由内而外的驱发与生俱来的求知欲,高效的为自己的人生填充独一无二的斑斓色彩。

        很喜欢:+1:
      • 写字人已失踪: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现存著作尚有4324篇,发展成自成体系学派的有12家),战国时屈原的《天问》更被后世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当时物质生产能力相比时下是如此微不足道,依然可以孕育如此绚烂的人文智慧?(顺带一提,我第一次在知乎上提问就是问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人回答)

        研究也表明:若论智慧,当代人并没有比古人有明显的进步。

        我们把东方文化想象成一个人,那个时代也相当于东方文化的婴幼儿时期,可是它却以远超现代的惊人速度成长。

        这一切都让引导我思考:问「为什么」是否人类与生俱来认知世界的「高级学习技能」呢?它能够引导我们更健康的成长。

        ~~~~~~~~~~~~~~~
        这点我还要纠正一下,举个简单的列子: 古人学来学去,就那几千个汉字,为什么?相对比较下,古人的生活所需与日常生活,对比,现代社会文化,区别一下就出来了,古人就会用古文对话,现代人只会用我们现代文化说话,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经历仅限于他们古人的汉字与文化,生活所需等范围内,而不能和现在你那样的思维去对比,明显错误。对比出来的对我来说差距很大去偏离。以此类推,古人并非不聪明,而是没有我们现在人的生活丰富与多元化而已。相反,现在人的生活多元化让人迷离迷茫等等……
        李少加:嗯嗯,是的,多元化反倒容易迷失。
      • 写字人已失踪:no no no 三岁小孩的思维并不是你说的处在十万个为什么,而是,你的角度与想法给他定位为十万个为什么,这两种是有区别的!
        小孩的认知范围和你的认知范围区别性很大很大,如果,你仔细观察为什么不问下你自己?他为什么那样想呢?你只是说出了你的角度你的想法而已。换位思考,为什么?问自己!😪 当然,我并不否认你的文章,站在你的这个角度写下思路不正确。
        a90a8ad52133:@作者已经失踪 好像有点断章取义啊
        李少加:哈哈,谢谢你这么用心的阅读思考:+1: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丢弃了问「为什么」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vrhttx.html